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他们拥有同一校长同一学长同一碑文,“交大应多培养几个像钱学森那样的大科学家”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2018-10-15 18:39
摘要:天地交,万物通,奋斗人生,奋斗校史,跨越3个世纪的一系列精神事件在交大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这个月或下个月,父亲的传记就要出版了。”初秋的晚上,年届八旬的彭城从北京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这个消息。这部书,写的是作为交通大学校长的父亲彭康,名为《一个人与一所大学的传奇》。

1957年国务院关于交大分设两地及1959年各自独立建校的文件

 

这个人是从全国院系大调整起、校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老校长,这所大学是上海/西安交大。其中最传奇的一段经历,就是60年前彭康带领大部分系科师生从黄浦江畔来到渭水之滨,舍小家、为大家,完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次伟大的西迁。

 

“我总是追不上父亲,家里三口人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儿子彭城说,当自己从北京转学到上海读高中,父亲已赶赴西安交大,全身投入大西北建设。“他这样的一辈知识分子,心中只有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利益。”

百年学府,东西同根,花开两枝,如今成就了一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在习近平主席发表的2018年新年贺词中,他感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并再次为西迁老教授点赞。

 

 

同一位校长:彭康

在彭城眼中,彭康无疑是严父,无论到哪都在奋斗。“他18岁开始留日8年,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1927年,放弃在即的学位论文答辩回到上海,第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彭城说,父亲回来就是干革命的,并翻译大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艺理论,还蹲过七年半牢狱。

转战在华中抗日根据地——抗战时期的彭康

 

许多人不知,父亲先后育有三子。但身处革命战争年代,彭城的一兄一弟,或早夭或失踪,他是唯一被找回来的儿子。此时,彭城哽咽着,话音停顿。

 

直到读大学,彭城衣服上一直都打着补丁。当1959年彭康又被国务院任命为西安交大校长,党委书记后,他要求儿子凭自己本事考大学。结果彭城考入上海交大,每逢暑假回到西安的家,父亲才在“两菜一汤”的家常惯例上,给儿子另加一个菜。

1959年9月,上海交大全体师生员工举行大会欢送彭康校长

当年西安的物质环境确实不如上海。曾有一段时间,彭康所住的上海康平路寓所几乎每晚都要召开党委和总支负责人的碰头会,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夜。有人也劝彭康留在建校已满甲子的上海交大当校长、书记,但彭康坚定地说出6个字:“我应该去西安。”

 

彭城说,年轻时了解太少,西迁不只是交大,更是国家行动。在上海交大今年出版的80万字《彭康文集》中,彭康《就迁校问题向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师生所作的报告》表明,他在西迁动员中反复说明:“迁校不是我们一个学校的问题,而是牵涉到上海、西安,牵涉到整个支援西北的问题”;“交大是国家的交大、社会主义的交大……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多年后,时任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回忆说:“他一再表示,要在西北扎下根来,愿尽毕生之力办好西安交通大学。”

设备装箱准备由上海运往西安

 

当1968年,儿子彭城在上海交大校外宿舍待分配时,他的耳朵里传来了父亲离世的噩耗……而后,彭城也来到黄河边的黄土地,劳改务农做工,用自己的方式献身大西北。

 

 

同一个学长:钱学森

1952年11月15日,毛泽东主席签发彭康任交通大学校长的任命通知书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为学生答疑,彭康来到答疑室听我答疑。这对一个学校的负责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长期在交大基础课程部工作的赵富鑫教授回忆道。彭康经常在校园中走动,到学生宿舍、食堂、实验室看看,与师生员工聊聊,对干部和教师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情况心中有数。

 

老交大虽分校两地,师生却更凝为一体,在彭康领导下实现迁校和教学两不误。而且,西安交大还扩大了招生规模,建立了许多新专业、新实验室、新研究设备,提高了教研质量。

彭康和青年教师、学生座谈

 

对此,彭康的箴言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就是两条,一条是党的领导,一条是师资队伍”。他明确提出:“交大应多培养几个像钱学森那样的大科学家,也是对国家的最大贡献。”并要求全校师生把爱国知识分子钱学森作为学习楷模,希望学校不断培养出像钱学森那样的杰出人才。

 

令彭康欣慰的是,如今不论是西安交大还是上海交大,都有钱学森图书馆。位于上海交大老校门北侧的钱学森图书馆,自2011年底建成开馆向公众开放以来,用6年时间迎来了第100万名参观者。

彭康在1955年交通大学首届党员大会上作报告

这位从闵行校区与同学结伴进馆的“百万粉丝”,就是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生王力为。不过,这其实并不是他第一次来钱馆,“大一新生刚入学时学校就组织我们到钱馆参观,后来我考入‘钱学森班’,对这里就更多了一份亲切感、使命感。” 王力为说,“钱馆每次推出的新展览,只要有时间我都会过来看”。

 

不负老校长期冀厚望,不负同一条精神脉络,钱学森成了交大人共同的学长。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表示,至今全国已有20多所学校设有“钱学森班”,其中包括上海和西安交大,成为人才培养方面的机制创新。

 

 

同一条碑文:饮水思源

彭康翻译和撰写的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译作和著作

至今,彭城还能在西安交大听到“上海闲话”,因为这里依然有西迁的后代,不仅是教师,也是其他职工。当年在彭康直接关心下,学校通过各方协助,妥善解决教职工家属的工作调动问题,兴办了高质量的附中、附小、幼儿园,还从上海动员迁来了成衣、修鞋、理发、洗染甚至煤球制作等生活服务部门,使师生员工和家属生活免于后顾之忧。

 

“那里,也被称为‘小上海’。”当年,彭城的母亲也是离开上外俄语教研室的教职岗位,跟随她的丈夫来到西安交大图书馆工作。如今,许多次,彭城陪同交大各地校友会成员回母校。老校友每每见到校园中的彭康雕像,便带着浓浓的情感与其拍照留影。

 

上海、西安两校校园中,还有一座雕塑,也成为立于交大人心灵深处的精神支柱。那就是,“饮水思源”碑。碑上塑造着两校共同的校徽形象,由齿轮、铁砧、锤链和书本组成,其中铁砧底座镌刻交大前身南洋公学的创办年份1896年。环绕校徽下设的喷水池,表达着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之精神,“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2001年,“纪念彭康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上海交大举行

喷水池设计者徐林之女徐俐蓉说,“父亲随校西迁至西安动力学院(陕机院),1956年合并到西安交大。之后,就一直在交大基建科担任建筑设计工作,他用毕生精力为交大设计了许多建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北门口那座‘饮水思源’ 喷水池。” 徐俐蓉说,她小儿子已经从哈佛大学建筑景观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侄子学的也是建筑设计,“我们后辈不会忘记这个 ‘源头’,他会在我们心中永存。”

 

天地交,万物通,奋斗人生,奋斗校史,跨越3个世纪的一系列精神事件在交大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图片编辑:项建英
题图:西安交通大学
图片来源:上海交大档案馆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