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十二公民 > 文章详情
业委会来了年轻人⑰|这位“90后”把业余时间都给了业委会,七成精力用在沟通上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谢飞君 2018-10-12 07:06
摘要:曾经,作为一名“围观”业主,他并不认同业委会的一些做法,深入沟通后,他意识到业委会工作的不容易,从质疑走向建设。

“你不要辞职啊,你有什么困难,我号召大家来支持。” “只要你不辞职,你们来不及干的事,我来干。”“房产证上没我名字,我不可能进入业委会,但是我会一直支持你们。”以上的这些话,是1991年出生的石炜昕,在不同时间点给小区业委会参与者们打的“气”。

 

石炜昕是闵行区西班牙名园的一位热心志愿者,是不在业委会的深度参与者,但其中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曾经,作为一名“围观”业主,他并不认同业委会的一些做法,深入沟通后,他意识到业委会工作的不容易,从质疑走向建设。如今,面对小区里依旧存在的反对声音,他不厌其烦地“答疑解惑”,并主动承担起小区日常公告撰写、微信公众号更新、历史数据梳理等一系列工作。

 

4月25日参加小区的线下业主代表大会

 

由于被小区事务占用了大量时间,家人都劝他“悠着点”,但他很坚持。“一方面,有感情的成分在,小区有我的成长记忆,我希望它好起来;另一方面,小区事务也带给我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这不,很多人都说我不像‘90后’。” 石炜昕确实对小区事务着了迷,他告诉记者,他还准备把这一路参与中的发现写成分析论文,题目定为《上海基层治理问题研究:邻里关系型与法理效能型治理分析》。

 

新业委会在纷争中登场

 

每一个小区都有自己的历史,西班牙名园的业主对于小区的关注得从2015年说起。当年业委会花费70多万元改造小区绿化,但这事未经小区业主大会表决,部分年轻业主得知后,多次向业委会提出要了解绿化改造的具体内容和方案,在没有得到正面回应的情况下,此事在小区微信群内持续发酵。由于绿化方案缺乏前期评估,操作中又有不少漏洞,最后业主将此事诉诸法院。法院判定当时的业委会和绿化公司签的合同无效(该公司不符合绿化资质要求),但判决书中也提到,绿化公司在小区的绿化服务事实已经成立。因为绿化改造工程及其他违规行为引发了不满,部分年轻业主开始征集20%的业主“两证”(房产证和身份证)罢免当时的业委会,当志愿者收集到20%的房产证和900位业主的签名时,老业委会辞职了。

 

按照正常的流程,2016年9月,体现年轻人思维的新一届业委会成立了,但7位委员刚上任就成了被告——绿化公司一纸诉状讨要小区绿化费用。由于新业委会的成立对老业委会而言带有一些“革命”意味,新老业委会之间并未充分交接,新业委会面对诉讼“两眼一抹黑”,决定聘请一位律师去应对诉讼。但这如今成了新业委会备受攻击的首条罪状——由于业委会当时没来得及为聘请律师的24000元费用开业主大会,如今有业主将此事告到了房办。业委会副主任王国平回忆,关于如何应诉,小区开过四方(房办、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会议,各方都是出于为了小区好的目的来聘请律师应诉,但如今业委会却不得不面对反对者的质疑,这让业委会感到很无奈。

 

对于小石而言,小区有他的童年记忆

 

类似的无奈还有。新业委会成立后不久,从公平的角度出发,对小区的机动车停车管理办法做了调整,但“后遗症”留存至今——小区有地面车位600余个,地下车位近300个,相对于1780户业主,停车位数量先天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先入住的部分老业主与物业沟通后将一些地面车位固定了下来(有的一户人家享有两个甚至更多个固定的地面停车位),且当时小区对外来车辆停车收费标准较低(4小时以内收费5元,一天上限10元),更加剧了小区停车难。

 

“按理说,每天早上业主开车上班后,小区的车该变少,但我们小区例外,由于临近一号线莲花路地铁站,很多社会车辆直接把小区当成了‘P+R停车场’。”针对这种情况,业委会出台新规要求业主“两证”(房产证、驾驶证)统一的第一辆车才能享受业主车辆的停车待遇,按照每月200元收费,其它不符合标准的车辆一律按照每小时10元进行收费,上限为一天80元。

 

新规惹怒了一部分既得利益的业主,主要是那些将房子出租,或是家有多辆私家车的老住户,但新规给小区带来了切实的收益——新规出台之前,虽然小区内每晚车满为患,物业每个季度上报给业委会的临时停车费仅为9000元,新规实行之后,每个季度的临时停车费变成了7万多元。

 

争吵并没因为公共收益的增加而停止,新规实行初期,小区大门还发生了多次堵门事件——个别业主在早高峰时段堵住大门不走,物业保安多次表示“扛不住”之后,经过“四位一体”会议讨论,决定临时增加了6名保安,第二月减为4人,3个月后,小区归于平静。但这又成为反对者质疑业委会的第二条罪状,原因是保安人手增加的那4个多月里,产生了6万多元加班费,反对者们认为这笔支出同样没有经过业主大会表决。

 

发现一名“90后”

 

关于小区事务的争论,石炜昕零星听到过一些,但一直没有深入了解,只知道业委会和物业经常各执一词。到了今年3月,他因在上海交通大学读研参加了公共管理(MPA)案例大赛,第一次注意到了业委会,研究的是浦东新区潍坊街道的一个业委会纠纷案例。恰逢自己所在小区的业主在建业主大群,他扫二维码入群后,听各路观点,也发表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慢慢觉得自己之前的一些理解不太正确。“关于小区公共部位维护不力,原来听到过‘业委会不批钱卡着物业’的说法,进一步了解后,意识到维护和维修是两个概念,维护是物业包干职责范围内的事情,维修才需要业委会批钱。”

 

小区原来的小菜场改成了快递柜

 

因为微信群大多数的讨论普遍比较情绪化,石炜昕的发言很快引起了业委会的注意。让副主任王国平印象深刻的是群里经常会有业主说业委会监管物业不到位,对于这样的指责,业委会也很难回应。但石炜昕接话了,他直言:监督与监管不同,一字之差,权力却相差很大。规范的企业大多会有自律意识,监督者一般都不会事前监督(因为这样容易出现徇私舞弊),而是事后监督,看结果做得不好再行使处罚。“这样的发言,太难得了,不仅讲明白了道理,对业委会也是一种解压。”当天,就有志愿者加了石炜昕的微信私聊,并欢迎他去参加线下会议,更多地了解小区实际情况。

 

线下交流见面让业委会的委员们吃了一惊,看石炜昕在群里的发言,大家以为他是一位中年人,没想到他这么年轻。而更让大家吃惊的是,“90后”小石稍动脑筋,就改变了业主群的交流习惯。

 

微信大群的讨论通常都比较碎片化,业主群更是如此,宠物随地大小便往往都会翻来覆去地说。 “大群聊天,很容易出现‘社群蒸发’现象,就是群里太热闹,以至于没有人去看。”怎么去促进有效沟通?小石开始定期梳理业主们提出的问题。“每天整理聊天记录中提及的问题,5天汇总一次,用PDF文档发出。这样一来,业主们点击一个文档,就看到了所有问题清单。”为了确保问题的客观性,小石在汇总过程中特意剔除主观感受只保留事实。“比如,业主指出哪里的灯没有维修,可以直接列入;但业主称阿姨拖地拖得不干净就需要进行核实,因为这掺杂了个人感受。” 在小石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业主感受都要去迎合,而罗列事实有利于让业主们形成就事论事的讨论风格。

 

小石将小区十多年的历史资料一一整理出来供业委会委员们查阅

 

当好一个“旁观者”

 

“我先接个电话,业委会的事。”在石炜昕单位附近的咖啡馆里采访时,他不时接起电话。最近围绕物业选聘方案,小区出现了不少谣言,他负责起草对外回应的公告,所以比平时更忙碌了一些。事实上,从2018年3月老物业的三年服务合同到期开始,续约与否一直是小区矛盾的焦点。而小区恰巧又是闵行区梅陇镇微信电子投票试点的小区,通过政府搭建的Yi平台,青年业主参与小区事务的门槛更低了,这为年轻人参与小区治理开了窗、铺了路。

 

“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位坚定的‘垒砖者’。”因为深度参与了小区事务,小石知道好几次都有委员扛不住压力想要辞职,只是因为不想辜负支持者而坚持着。作为旁观者,他更觉得必须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去处理业主、志愿者以及业委会之间的关系,让业委会工作可以持续下去。“业委会一直处于问题之网当中,委员们没有精力去答疑,我们志愿者就去答疑,希望通过沟通去化解业主间的隔膜和鸿沟。”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届业委会上任两年,在小区积累了100多位支持者,其中能投入时间的核心志愿者就有40多名,算是非常好的群众基础。

 

但即使目标一致,在处理具体事务的手段、途径上,业委会和志愿者之间还是会产生纷争。比如对于物业,志愿者的口号是“赶走物业”,但业委会显然不能这么表达,这时候志愿者就会不理解:你们是我们选出来的,你们怎么这么软弱。“这样的分歧在不同阶段,在每件小事上都会体现出来。”小石笑称,有一个阶段,他自己也“里外不是人”,志愿者们因为他比较克制情绪,称“你和业委会是一体的”;而业委会则觉得“你作为志愿者,没把民意表达出来”。

 

停车新规对于小区停车难起到了缓解作用

 

正因为在这种事情上很难论对错,小石要求自己多发挥“工具理性”的角色,“把事做好、落实好”。“小区事务中不缺有想法的人,但是缺落实的人。”基于这个判断,他先行垫付了2000元现金,着手搭建了一个数据库,把小区2001年交付之后的所有资料,按照基本情况类(业主清册)、制度类、财务类、经营类、决策类等5个大类进行归纳存档,100g的小区资料在外网也可以查找,旨在方便在职的业委会委员们在自己单位也能查询小区资料。“想真正了解一个小区,需要查看小区的一些历史数据,很多小区的业主去看历届业委会制定的条款规定时总会发现有不完美之处,甚至觉得有漏洞,如若了解制定时的前因后果,或许就不会那么苛责。”

 

对于备受争议的物业去留问题,小石则投稿小区志愿者的公众号,以志愿者的身份中性客观的方式去表达观点,“首先是告诉业主,围绕物业选聘,业委会每天在做什么事,其次对于新老合同条款一条条地进行对比,一篇篇地写解读。”他感叹,即使小区的活做到这个地步,能收获95%的业主的认同就心满意足了。

 

小石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国企员工,小区日常事务是不小的工作量,这样的参与度是怎么做到的呢?他称“挤时间”,“投稿公众号上解读类的文章可以周末先写上7、8篇,等到发布前再修改一下。”而且在他看来,小区事务中最为困难的还是协调各方关系,“技术性的工作用30%的时间就可以完成,70%的精力需要用在沟通上。”也因此,他希望更多业主可以理解业委会。

 

参与越深 理解越多

 

“对于业主的反对意见,我淡定了;对于激进的志愿者,我完全理解他们;从庞大的业委会社群中,我学到不少。”从“90后”的视角看小区事务,小石更愿意从积极的角度去分析,唯一让他消极的,是小区总有除不尽的谣言。比如曾有传言称业委会主任没有正常职业、没有稳定收入,这样的传言甚至让新换到小区的居委会书记都一度信以为真;又如最近一次老年业主到业委会质询,开口就问女秘书“是不是某某人喜欢你,让你到业委会来当秘书”。“这样的话毫无根据,但他们随口说出后,又很容易通过菜场、洗衣店、小区活动中心这样的场合口口相传,成为不明真相的业主意念中的事实。”每每听到这样的谣言,小石就觉得业委会是一个弱势的群体。“可以说,现在业委会想在小区事务中发挥作用并没有制度性保障,只能通过影响民意的方式去改善大环境,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也因为这样的感悟,他坚定地支持这届业委会,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营造一个让他们能走得更远的环境。“小区不仅要看面子,更要看里子。保洁干不干净,物业服务态度好不好,文化活动多不多,这是业主关心的面子;业委会需要关心的里子,是物业有没有做到合同条款承诺的标准,小区的雷频检测、水泵水箱维护是否到位,每年的电梯检测到底是真是假,公共收益怎么做大……”在小石看来,这一届业委会做的不少事,都立足长远。“比如规范小区停车,虽然短期会有人反对,但从长远来看是做了对的事,那么这就是一届有遗产的业委会。”

 

小区志愿者公众号上,关于物业选聘的内容更新

 

当然,参与的过程中也不是没有动摇。就在三天前,因为自己疲于应对业主质疑,而业委会却对此并不主动,他向业委会主任嚷嚷“我不干了”,结果业委会主任只简单地回复了一句“好的,没事”,这让小石更觉上火。但事后他从其他志愿者那里了解到,这几天主任家正因为业委会而闹矛盾,“妻子不支持他继续参与业委会,儿子在自己的房门上挂上了写给爸爸的抗议信,告诉他做业委会让家庭少了很多温暖。”这让小石感到很心酸,当天晚上,他又主动去业委会办公室加班做事了。“他们不容易,业委会的每一位坚守者都非常不容易,我能给他们的只有理解。”

 

事实上,在小区事务中,打动人的正是一个个小细节。小石告诉记者,很多为推动小区建设付出心血的人和事,他都印象深刻。“小区80后的居委会书记曾顶住谣言的压力,坚持业主大会依规开票;社区办主任面对想要抢夺票箱的居民,曾抱起票箱加以保护……一路走来,这些都让我对规则、对坚持有十足的敬意。”

栏目主编:王海燕 文字编辑:王海燕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