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用心用情用功,茅善玉领衔沪剧《敦煌女儿》修改后再出发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诸葛漪 2018-09-25 18:29
摘要:打造一部原创正能量精品

“用心、用情、用功,打造一部原创正能量精品。”上海沪剧院原创大戏《敦煌女儿》继5月23日试首演后,经过不断演出、修改打磨,9月26日晚将以新面貌亮相东方艺术中心。用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的话说,展现平凡生活中的当代英雄,做好不容易,“戏需要不断打磨,我们对做出精品充满信心”。

 

“试首演之后,我们不断听取各方反响,包括北京与上海专家、沪剧爱好者、普通观众、高校师生等。时间紧张,但剧组全情投入,努力向观众期待的方向靠拢。”茅善玉介绍,修改后的《敦煌女儿》改为从观众视角出发讲故事,调整一些过于主观的叙述,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让观众能够快速进入剧情,沉浸于主人公樊锦诗与她的敦煌世界中。

 

茅善玉举例,序幕中老年樊锦诗看着石窟,此时出现上一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常书鸿的身影,两人隔空对话,不了解樊锦诗生平的观众可能一时难以理解。修改后,这段前后辈对话的背景交代将更为清晰。同样的调整还出现在第四场,青年樊锦诗目送丈夫带着孩子离去,接着,老年樊锦诗登场回忆往事。主创本意通过不同时空角色堆叠,制造历史与当下交错的叙事空间。但部分观众觉得情节有些跳跃。修改后,该段将通过樊锦诗服饰、发型的变化,强调两个角色的年龄差,不至于产生辨识混乱。

 

《敦煌女儿》创排历时多年,几易其稿,主创团队深入研究樊锦诗学术成果,因此剧本出现不少科学术语,不了解敦煌背景的观众需要时间消化。修改后,樊锦诗对于敦煌文物保护方向与未来的思考,将用更为通俗的语言呈现。莫高窟佛像如何坚定了她的心志一段,也变得更为直白。试首演后,《敦煌女儿》大段演唱深受好评,但茅善玉还是下狠心减了一段唱,使剧情更为精炼紧凑,“单纯为唱而唱,唱得再好听也会有损整体呈现”。

 

4个月中,茅善玉携《敦煌女儿》在沪上学校、文化馆演出,还去了外地。所到之处,观众热烈反响给了她信心,“每场都有掌声。观众不吝啬掌声,给了我很多鼓励。他们投入地看演出,体味平凡中的感动。”在她看来,《敦煌女儿》是一出安静、不浮躁的戏,在平凡见真情、见不易,需要演员展现人物纯粹的精神世界。她强调,“舞台需要多姿多彩、多元素。”

 

东艺演出后,《敦煌女儿》马不停蹄,将于10月31日参加第二十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江南韵·上海情板块,11月陆续亮相北京大学和梅兰芳大剧院,12月19日登陆上海大剧院,期间穿插基层演出,包括在海事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巡演。茅善玉说,“演出与修改同步进行,咬定青山不放松,用不复杂故事的不平凡女性带给观众思考,体味中国人对文化的坚守。”

 

演出在即,剧组加班加点,没有一刻停歇。排练场上,导演张曼君手拿写满备注的剧本,为演员们抠动作,叮嘱大家所需要注意的细节。尝试新走位、调整换场节奏,修改部分念白唱段、调整细节动作……领衔主演茅善玉携钱思剑、凌月刚、李建华、王丽君等优秀中青年演员将筑梦敦煌之路上的一个个人物鲜活地立于舞台之上。每一个演职人员都是全神贯注,无论是主要演员、群演还是乐队人员,都坚持每日提前到达排练厅准备。演员们在休息时间也不忘和导演商量剧本,和对手演员调度走位。乐手们也根据导演的要求及时对音乐节奏进行调整修改。

 

有专家看完《敦煌女儿》后评论:“该剧通过吸收融合、提炼与美化、弘扬与创造,使沪剧更具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舞台风貌。”张曼君希望通过本次修改提升能使整个故事层次更加分明有序,戏剧结构更加紧凑、细节处理更生活化,人物表达更真挚,舞台呈现更加精致,从而让整个剧情有内容、有温度、有筋骨,让观众更真切的感受到以樊锦诗为代表的一代代敦煌人磊落的“敦煌精神”。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本文图片:主办方 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