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从“路漕港”到“芦潮港”,更名背后的讲究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志强 2018-09-10 15:22
摘要:改革开放的大潮开始涌进这个小渔港。原南汇县委、县政府决定将这个地理位置独特的小渔港列为重点开发区,并将“芦漕港”定名为“芦潮港”。关于这一更名,据一位“老水利”介绍,当时沿海兴修水利工程需要向上级写报告,有位水利技术人员将“芦漕港”改为“芦潮港”,认为与当地芦苇揺曳、濒海临潮的特征更加贴近,“漕”与“潮”是谐音,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双重含义,即象征改革开放大潮与东海之潮汹涌澎湃之意。

上海芦潮港这一地名驰名中外,东海大桥、洋山深水港、临港新城、滴水湖……这些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字眼均与芦潮港密切相连。

 

在长江口与杭州湾交汇处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芦潮港海边,有一座建于1962年的排涝挡潮水闸,水闸正面墙上,“芦漕港水闸”五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笔者发现,芦漕港水闸的“漕”字与芦潮港的“潮”字完全不同,宋日昌副市长为何写作“芦漕港”呢?

芦潮港水闸墙上宋日昌题写的字

“漕”“潮”二字,谁是谁非?这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为了搞清这一问题,笔者曾几次请教当地的渔民和水利工作者。芦潮港地理位置很独特,位于上海的最东南,东临大海,南濒杭州湾,是钱塘江和长江的交汇处。因尖角状的地形,原始名叫“角头港”,也叫“汇角”。当地老渔民介绍,因淤泥多、道路泥泞,行走困难,有渔民从角头港东侧的芦苇丛中朝东南方向出海,渐渐踩出一条小路。后来,由这条小路出海的渔民越来越多,路越踩越宽,地面也越踩越深,几经潮涨潮落,低陷的路面被冲成一条约五米宽的深槽,渔民就给它起名叫“路漕港”。

 

20世纪60年代初,为解决当地防汛排涝问题,原南汇县政府在“路漕港”出海口建造了一座排涝挡潮闸。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到南汇视察,欣然题写了闸名“芦漕港水闸”。之所以将“路漕港”的“路”字改成“芦”字,一是“路”“芦”谐音,二是芦漕港滩涂上长满了芦苇,改用“芦”字更有地方特色。水闸建成后,沿海各公社的海洋捕捞大队在此建房落户,苏、浙、闽三省的一些渔船也在此中转渔货,渔市日见繁荣。

宋日昌题写的“芦漕港水闸”

“文革”时期,宋日昌题写在水闸上的字也被人凿除。1984年,应原南汇县有关领导的请求,宋老又重写了“芦漕港水闸”的闸名。

 

此后,改革开放的大潮开始涌进这个小渔港。原南汇县委、县政府决定将这个地理位置独特的小渔港列为重点开发区,并将“芦漕港”定名为“芦潮港”。关于这一更名,据一位“老水利”介绍,当时沿海兴修水利工程需要向上级写报告,有位水利技术人员将“芦漕港”改为“芦潮港”,认为与当地芦苇揺曳、濒海临潮的特征更加贴近,“漕”与“潮”是谐音,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双重含义,即象征改革开放大潮与东海之潮汹涌澎湃之意。于是这一新名字成了专用地名,逐渐流传开来。

 

写到此,笔者掩卷思吟:历史应感谢这位技术员。我们常说大潮所向乃是未来所在,顺应大潮,才能拥有未来。如今,雄伟的东海大桥从芦潮港通向洋山深水港,5平方公里的滴水湖在芦潮港滩涂上围垦而成,被水利部评定为全国水利风景区。一座现代化的临港新城正在芦潮港滩涂上崛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年的民间俗称“路漕港”,是芦“漕”港,更是芦“潮”港!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图片编辑:曹立媛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