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体验申城养老④ |“失智”了,还能怎样过有尊严的生活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骏 2018-08-20 06:36
摘要:视频、电脑、数据模型……这一切,照护区域里是看不到的。老人们依旧在那个温馨如家的照护单元里,弹琴、聊天,追寻记忆,玩玩闹闹。

“校长好。”90后的年轻人,见着满头银发的老人,向他大声问候。“又不听话了,又调皮了?你们要好好学习……”老人板着脸开始训诫。

 

这一幕并非发生在学校里,而是在一家养老机构。

 

“校长”曾经真的是一所学校的校长,而今年岁大了,患有认知症,时而清醒,时而犯糊涂。糊涂时会把护理员当学生训,清醒时脑子出奇地好使,有年轻志愿者来慰问,护理员跟他开玩笑“你学生来看你了”,他会立即反驳:“不可能,我的学生哪有这么小。”

 

认知症,以前常被叫作“痴呆症”,或以代表性的“阿尔茨海默症”笼统称之。患病的人脑细胞渐渐退化,严重时不认识自己的亲人,徘徊、失落甚至妄想。随着人们预期寿命的延长,老人患认知症的情况也渐渐增多。许多家庭照顾起来有心无力,老人生活质量越来越差。

 

在普陀区万里街道“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的认知症单元,同患有认知症的老人们在“客厅”里闲坐、锻炼、游戏,通过照护团队精心设计的看护、护理、康复和心理干预,努力让老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有用的人

 

中午吃饭前,有一次口腔操。

 

老人吞咽功能差,吃饭容易噎着,做口腔操能让骨骼肌肉活动开。这样的活动,老人们每餐前必做。

 

有的老人不愿意做操。“奶奶,我们来唱个歌,好不好?”照护长许盼盼逗她。“奶奶”今年80多岁,已经认不得自己女儿,这段时间跟工作人员混熟了,不再那么怕生,很高兴地唱起歌来。

 

“奶奶喜欢唱歌,就让她用唱歌的方式替代口腔操,不管用什么招数,口腔活动开了就好。”许盼盼跟记者解释,为什么要让“奶奶”唱歌。

 

吃饭了,老人们拿着勺子慢慢吃,饭粒掉到了地上、沾到了嘴角边,菜汤洒在了桌上,这都没关系。这顿饭,“校长”吃了一个多小时,并没有人催促他。一直等到最后一位老人吃完饭,护理员才来收拾餐具。

 

“我们不喂饭,虽然喂饭可以控制时间成本。”“爱照护”管理团队的谈秋玉说,“设身处地想想,被喂饭的人会开心吗?年轻人肯定觉得不爽,凭什么你会觉得人到七八十岁,就会喜欢被喂饭?”

 

穿衣服也是一样。帮老人穿好衣服、扣好纽扣,还是协助老人自己穿衣服扣纽扣?在这里,老人得到的服务是后者。在“爱照护”看来,“代劳”越多,老人身体功能丧失越快,导致老人照护需求不断增加,从而养老的支付压力持续提高。

 

“我们希望给老人更自立的生活,让老人觉得自己还有用。”谈秋玉说,“老人们自我感觉‘有用’,这种感觉特别棒。”

 

在这家长者照护之家里,不仅有认知症患者,也有中风、语言障碍或处于康复期的老人。“奶奶”被委以重任,同屋的“菜妈”患有帕金森,“奶奶”的“任务”是看住她,别让她摔跤。 帕金森病让患者的行动变慢,身体僵硬,不自主颤抖,平衡不稳,摔跤风险增大。“奶奶”一口答应,不时盯着“菜妈”,走路也会一直跟着她。这个“任务”让“奶奶”觉得自己特别厉害。

 

“智婆”很机警,看到记者背了个大书包进房间,警惕地盯着记者,走上前来一把抓牢记者的书包,发出含混不清的声音。工作人员解释,“智婆”看到陌生人,会怀疑是小偷进来偷东西,她对自己以及周边伙伴的东西看得特别牢,扮演着“警戒”的角色。

 

在这里,除非身体不舒服,老人们都被鼓励着走出房间,在“客厅”里过集体生活,他们会玩益智游戏、会弹钢琴,哪怕是坐在沙发上抱着“南瓜”抱枕,看着别人玩,也是一种社交体验。

 

回归家庭

 

周六,“校长”穿戴整齐,戴上墨镜,挺直了腰板坐在“客厅”里,等着儿子来接他。脸上掩饰不住的兴奋表情,像极了等着家长来接的幼儿园小朋友。

 

和“校长”一样,一些老人被接出养老院回家过周末,共享天伦。回归家庭,也是“爱照护”的理念之一。作为强调床位流转率的社区养老机构,这家“爱照护”的收费按天计,认知症老人通常3个月为一周期签订入住协议。为了鼓励老人与家人团聚,回家这天,即便床位空着,也是不收费的。

 

有时候,老人会盼着“回家”,有时候,他们不记得家了。这之前,“校长”的儿子出差,“校长”有几周没回家了,他会天天念叨,“想回家,儿子怎么还不来?”护理员只好安慰他,“你儿子出差去了,不在上海,回来就带你回家”。待到儿子真的回来,他又记不清了,指着护理员说“这个人是儿子”,被问起眼前这个人是谁时,“校长”说,“你是XX呀(儿子的名字)”,闹得大家哭笑不得。

 

“校长”的儿子为表歉意,带着“校长”去三亚玩了一趟。“校长”一路闹腾、不爽就骂人,把年近花甲的儿子累得够呛。等到把老人送回长者照护之家,他对护理员们说,“你们真心不容易”。

 

这估计也是“爱照护”管理团队当初的感受。团队里不少人家里都有需要照护的老人。爱照护CEO丁勇,爸爸曾患有帕金森。胡洁帆,爷爷和外婆都是认知症患者,父母身体不好,于是回国照料老人。迫切渴望能有一个地方可以提供专业且优质的养老服务,成了他们创立“爱照护”的初衷。

 

有的老人,也会选择住一段“爱照护”,再回家住一段时间。老人回家后,会有执业护士定期上门随访,进行健康评估、皮肤检查,护理人员也会提供每日助餐、助浴等照料。

 

还有的老人,会把“爱照护”的床“搬”回家。记者在“爱照护”看到,这是一张专为老人设计的智能护理床,可通过遥控器实现对人体腰、腿、膝盖等部位的自动弯曲,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调节。有了这张床,老人在家也能完成翻身训练,不需要时时依赖他人。

 

科技支撑

 

门上画着茄子、芹菜等蔬菜,让老人便于记住自己住哪间房;地上有“不”字型的标识,用来练习朝各个方向迈步;天花板上挂着绳子,会有教练来教老人练习绳操。在这个养老机构里,看到的是温馨、简洁的布置和实用的道具。

 

走进“爱照护”公司的后台,记者才发现,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科技和数据支撑之上。

 

监控视频上,每个照护点的实时图像在上面显示。在上海,爱照护有将近30家门店,有类似万里街道这样带床位的长者照护之家,也有不带床位的“爱照护”养老“快捷站”。

 

在谈秋玉看来,监控不仅是为了发生意外时追查责任,更是通过还原轨迹、数据倒推,帮助机构改善服务、消除隐藏的风险点。比如老人易摔跤且摔倒后可能产生严重后果,通过倒查行动轨迹可以发现摔跤前发生了哪几步,在哪个步骤上进行干预或修正可以减少跌倒的几率。

 

另一面大屏幕上,正显示着多名认知症老人24小时全天候的活动轨迹。“奶奶”几点起床,起床后有没有喝水,早饭吃了多久;“校长”几点吃了药,下午做了什么活动,晚上几点入睡、睡了多久,在各自的时间轴上都能看到。

 

这是个细致到令人诧异的服务体系,全天24小时服务,被划分为103项内容,每个节点应该进行什么操作,都有迹可循。在传统养老机构中,服务主要依靠护理员,爱照护则通过IT技术实现了精细化管理。

 

照护长许盼盼使用着一个“抢单”系统。这个系统依托智能物联网技术,每日的照护计划基于评估参数由系统自动生成,随后推送电子工单,由护理员手机“抢单”。护理员可以“抢”康复训练、个人卫生、生命体征检查、居家上门等规律性时段的内容,也可以抢洗碗、洗澡、洗衣物等“时间敏感度低”的工作。

 

IT出身的丁勇说,他们一直在研究负载均衡的算法,养老服务是脉冲式的,早晚是两个高峰时段,其余时段护理量较小,通过“抢单”和“按件计薪”可以提升护理员的效率,同时增加一份收益。

 

视频、电脑、数据模型……这一切,照护区域里是看不到的。老人们依旧在那个温馨如家的照护单元里,弹琴、聊天,追寻记忆,玩玩闹闹。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