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城事更新 > 文章详情
一个月,见证4个台风影响上海?气象预报员说:简直像捅了“台风窝”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范佳来 2018-08-16 21:46
摘要:天气预报不可能100%准确,但预报员要花100%努力做到最好。

8月16日晚上18时,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张瑞怡又一次接起手中电话。台风“温比亚”何时登陆?影响大不大?……面对电话另一头传来的焦虑声音,她显得耐心而温和。今天,类似的电话她已经接听了40余个。

 

“往年平均也就一、二个台风影响上海,今年来了4个,简直像捅了‘台风窝’。”张瑞怡说。最近一个月内,已有4个台风登陆华东区域,其中两个在上海直接登陆,根据预测,“温比亚”即将在上海金山或奉贤地区登陆。在她从业的22年来,这是第一次遇见。

 

8月15日,她和其他两位首席服务官就已赶到气象局,分析各类天气图,了解台风动态。台风影响的每一个夜晚,他们都在气象局度过,与他们相伴的还有20余位工作人员。在上海气象局四楼的气象大厅内,夜晚是沉默而紧张的。除了不时响起的电话铃声打破寂静——这些铃声可能来自于新闻媒体、专家、气象爱好者,亦或是在机场驻足、在街头等候的路人,他们无时不刻地关心着台风的动态。

 

作为首席服务官,张瑞怡的工作首先是分析理解台风预报。“台风预报,如同其他的天气预报一样,就像是在解一道非常复杂的数学题。”张瑞怡说。“首先要把大气和台风运动用一组大气运动方程组描述出来,利用超级计算机算出结果后,预报员再结合自己经验对数据预报结果进行修正,得出最终预报结论。”

 

由于台风的生消发展和移动变化多与海洋有关,且活动区域又大都在远海,气象观测手段不像陆地上那么多样,实况来源少、信息量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台风的预报能力。“天气预报不可能做到100%准确,但气象人要花100%的努力做到最好。”张瑞怡说。

 

首席服务官的最重要职责是向公众做出有针对性的气象解读。“一天20个-30个电话是常态。”接连登陆的台风让连续工作的首席服务官们感到咽喉疼痛,在此之前,每个台风他们都要接受多轮媒体采访和直播。镜头前,蓄着精致波浪卷发、涂着朱红色唇膏的她永远神采奕奕,在记者面前,她双眼下方乌青色的黑眼圈清晰可见。

首席服务官们正在仔细研究台风相关数据

 

在她看来,与专业的气象预测一样,把逻辑、数据、判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解读同样要做足功课。在电话另一头,各式各样的疑问时常考验着这些首席服务官。“台风的结构是由什么决定的?”“台风前进的路线为什么不是直线?”即便是“局部地区降水到底是哪里降水”这样的疑问,张瑞怡都能有条不紊地做出解答。

 

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群来到气象局的孩子们。指着窗外洒下的灿烂阳光,孩子问:“为什么会有太阳?”童言无忌难倒了专家,片刻的沉默后,另一位首席服务官傅易笑着说:“这是为了给你们带来温暖。”

 

傅易在气象局工作已经四十年。“熬夜,家常便饭。”望着屏幕上翻滚的彩色云团,他向记者耸了耸肩。在四十年岁月里,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气象预报发生的变化。一张来自上世纪80年代中央气象台的照片显示,曾经的气象会商一度像“上课”,所有数据通过手写纸张传送,再张贴到会议室内。台上,一位预报员负责解说,台下,人们拿着笔埋头“刷刷”记录。

 

如今,在先进的卫星、雷达监测下,在6至15分钟内就能得到最新大气实况,预报员们能根据数据及时更新预测。随着气候监测网络覆盖整座城市,未来无论身处城市的哪一个角落,电子通讯设备将自动监测身边5公里范围内的天气变化,并生成智能天气预测发送至移动端。

 

老一辈气象团队正在分析气象数据

 

“气象观测预报是一份艰辛的工作。”傅易说。“在港口、山峰、沙漠,都有观测员在默默守候,经年累月不能与家人团聚。那时候的气象资料极为有限,预报员只能靠几张天气图和每天两张卫星云图来预报天气。”曾经的艰苦时代已经过去,气象工作的传播和技术手段已大有改观,但老一辈气象工作者的精神,已深深埋入他们的心底。

栏目主编:张奕 题图来源:上海市气象局 图片编辑:曹立媛 编辑邮箱:shgcggkj@126.com
文内图片来源:上海市气象局,中央气象局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