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城事更新 > 文章详情
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为何分成15、14、35条?
分享至:
 (7)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戚颖璞 2018-08-17 06:00
摘要:“繁华深处”1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具有相似特征:分布于繁华商业区外围,沿线里弄建筑较多,给人以庭院深深之感。

13年前,上海确定了144条风貌保护道路(街巷),其中64条作为一类风貌保护道路将“永不拓宽”,保留历史路形。

 

鲜为人知的是,这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个性鲜明,竟可分成三类:“纵横经典”“繁华深处”“梧桐树下”(暂定),各自包括15、14、35条道路。为何如此区分?

 


分类标准是道路风貌特征

 

“三种类别分别对应不同的道路特征。”上海市测绘院第四分院工程师叶草介绍,这份研究成果被列入了“地图文化之旅”新三年活动计划,每年公布一大门类。今年是第二年。

 

8月15日,上海市测绘院在2018年上海书展“地图文化之旅——永不拓宽的道路之繁华深处”主题活动上,发布了第二个门类“繁华深处”。

 

“繁华深处”包括1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它们具有相似特征:分布于繁华商业区外围,沿线里弄建筑较多,给人以庭院深深之感。”叶草说,主要分布在虹桥路、南京西路、山阴路、提篮桥、新华路和愚园路等6片历史文化风貌区。

 

叶草举例,紧邻中山公园商圈的愚园路,属于闹中取静。愚园路沿线弄巷空间丰富,建筑类型多样,景观丰富多变。既有风格多样的花园洋房,如:王伯群住宅,也有建于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旧式里弄,钱学森曾居住于此。愚园路道路风貌,既能体现中国近代华人高级住宅区的居住生活,又有以教育建筑为代表的公共建筑群。

 

去年发布的“纵横经典”,包括15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分布在上海核心区域的外滩和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这15条道路,布局紧凑、横平竖直,其中几条算得上上海最早的道路,几乎全部采用中国地名命名。

 

据透露,明年推出的“梧桐树下”(暂定),路如其名:道路沿线以老洋房、法国梧桐为主要风貌,集中于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周边,共计35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

 


路名改变但道路脉络不变

 

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委员薛理勇表示,“繁华深处”1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主要集中于沪西一带:“沪西并非上海西部,它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指的是西藏路以西的地区。”

 

在上海1932年版本地图上,1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清晰可见。经过上海市测绘院考证,6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历经近90年的社会变迁,脉络肌理基本维持原样。只是,路名有了很大改变:虹桥路、北京西路、茂名北路、陕西北路、舟山路、霍山路、惠民路、溧阳路、山阴路、祥德路、甜爱路、愚园路、武夷路、新华路等1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中,绝大多数道路曾以外国人名字命名,均在1943年前后被更换。从未更名的道路只有3条道路,分别是:虹桥路、愚园路、舟山路。

 

虹桥路以其附近的虹桥镇命名,辟筑于1901年。愚园路得名于老上海营业性私人园林愚园,辟筑于1911年。愚园日益荒废,只留下了愚园路。舟山路辟筑于1910年左右,名称来源不得而知。

 


“永不拓宽”道路保留基本风貌

 

何为“永不拓宽”?在2007年上海市规土局发布的《关于本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规划管理若干意见》中指出,道路规划红线宽度、道路转弯半径、道路断面形式应当保持现状或恢复历史上的道路红线宽度和道路转弯半径,不得拓宽或压缩。

 

6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并非全线不拓宽,有的道路根据实地情况和沿线风貌特点,采取部分路段不拓宽。但基本的道路风貌都会予以保留。

 

 

 

 

 

 

 

 

 

 

 

 

 

 

栏目主编:张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内文图来源:上海市测绘院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