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帕格尼尼金奖得主章奥哲——
每个音符都需经得起审视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吴桐/陈雨潇
日期:2025-11-28
昨晚,章奥哲与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演奏帕格尼尼《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上海音乐学院供图
本报实习生 陈雨潇 记者 吴桐
昨晚,在上海音乐学院建校98周年音乐会上,章奥哲登台,与张国勇执棒的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演绎了帕格尼尼《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17岁的他,展现了超出年龄的沉稳,以及对音乐极强的掌控力。
一个月前,在意大利热那亚,章奥哲斩获第58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和最佳帕格尼尼协奏曲演奏奖。这是时隔19年,中国选手再度摘金。
在这场被誉为小提琴家的“巅峰试炼场”的赛事中,章奥哲成为继吕思清、黄滨、黄蒙拉、宁峰之后第五位获此殊荣的中国演奏家,也是最年轻的帕格尼尼大赛中国金奖获得者之一。
“我不是天才琴童”
今年,章奥哲已参加四项国际比赛,斩获三枚金牌。为何帕格尼尼大赛金奖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章奥哲的导师、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何弦说:“帕格尼尼以其技术难度和传奇音乐家的形象,在中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中国的琴童从小学习小提琴,常常将这位前辈大师视为偶像和奋斗目标。”
在何弦看来,章奥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天赋型选手。“大家把所有成就归因于天分,却忽略了他身上最珍贵的品质——专注力与执行力。”何弦告诉记者,每次让章奥哲做什么,从不需要重复第二遍,他有着极强的执行力、极高的自我要求。
面对“天才琴童”的标签,章奥哲表现出清醒的认知。“我不喜欢别人这么说我,因为比我更有天赋的人很多。如果要说优势,可能是启蒙早、训练比较系统。”
章奥哲4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启蒙老师是他的舅爷爷、原合肥市歌舞团小提琴演奏员刘新华。“别的孩子学琴,家长会拍很多他们拉曲子的视频。但我小时候基本没拉过乐曲,天天都是音阶、左手练习和练习曲。”
这些看似枯燥的系统训练,为章奥哲打下了坚实基础。2018年,他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2021年免试直升附中。
让小提琴“说中国话”
随着金钟奖和帕格尼尼金奖接连收入囊中,章奥哲清楚地意识到外界审视标准的变化。“现在观众会用独奏家的标准来要求你。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一次舞台失误都可能被迅速放大。”
获奖后,面对演出,章奥哲将“稳定性”置于最重要的位置。“无论音乐性相比比赛时提升了多少,首先要保证完整地、按照应有水准完成每一场演出。”务实的态度背后,是骤然成名带来的现实压力。章奥哲将压力转化为对专业能力更高的要求——在聚光灯下,每一个音符都需经得起审视。
帕格尼尼大赛第二轮独奏音乐会环节,何弦与章奥哲做出一个大胆选择:演奏作曲家陈钢改编的《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和《苗岭的早晨》这两首中国作品。在以西方经典曲目为主的国际赛场上,演奏两首中国作品,在历届比赛中颇为罕见。
章奥哲在演奏中并未作“国际化处理”,反而刻意强化中国元素。“《苗岭的早晨》里,‘三音’要偏高,不是比偏低的标准音高,而是比标准音还要高。我们常说的‘中国味儿’,就是从这些细节里体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