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农医”高校试点一校一策培育“重服务、强贡献”紧缺人才

从大飞机到光刻机,“硬核”联培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徐瑞哲/李蕾 日期:2025-11-23
本报记者 徐瑞哲 李蕾

临港大学城,来自上海电力大学人工智能学部的清洁能源技术专业硕士生时鹏,走进今年第一场秋季校园招聘会。面对210多家用人单位带来的4000多个就业岗位,他惊喜地发现,“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的交叉领域已形成产业需求,“无论是运用新的算法优化电网调度,还是通过智能预测来提升‘风光’新能源的利用效率,自己的研究课题都有了用武之地。”

这名2026届毕业生赶上了好时机。针对此前高校学科与产业一线之间“知识倒挂”、供需错位的现象,今年,“上海高等教育重服务、强贡献计划”启动实施。试点高校“一校一策”,改变以往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办学逻辑,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让“供给侧”输出的人才真正符合相应行业需求。

“请进来”“走出去”“住进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化工业软件核心技术攻关”被列为国家战略重点之一。2025年中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预计突破3300亿元,工信部数据显示,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国产化率仅10%,高端市场长期被海外企业垄断。

工业软件“人才荒”怎么破?基于“重服务、强贡献”计划,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与国产大型通用CAE仿真平台Generator的研发企业——昆仑数模“手拉手”,重构人才培养体系。面向每届约60名本科生,力工学院和钱伟长学院力学专业全面升级传统必修课《有限元及其应用》,比重达1/4的12学时均用于昆仑数模的软件结构前处理教学。同时,新设《工程装备力学仿真与分析》选修课,由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按3:1的课时比例联合授课,把企业真实项目案例搬进课堂,实现“学用同步”“真题真做”。

“请进来”更要“走出去”,甚至“住进去”。紧贴国家与上海重大战略任务,上大力工学院2025级硕博70余人赴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开展大飞机关键设计技术力学实践课程。他们的学长,如2024级硕士生王思敏赴中航气动中心“住企联培”,进行为期一年的大飞机喷流噪声机理与试验研究;2023级硕士生翁恺文赴京入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进行量子计算在流体力学应用方面的研究;2023级博士生王宇泽则在张江重点实验室聚焦极紫外光刻机光源腔内动态气体流动关键问题,“看得见装备、摸得着流程”。

从大飞机到光刻机,联合培养真“硬核”。上海电机学院半导体精密测量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负责人李志松说:“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开发,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解企业生产一线的真实需求,有助于毕业后快速走上岗位。”

最近五年,共有超过60家集成电路相关产业链企业录用近1300名上海电机学院毕业生,包含各个细分领域的名企——中芯、华虹、积塔、中微、芯源微等。其中,在华虹集团就职的上海电机学院校友,累计近800人。

发力培养“结构性稀缺”人才

根据《上海市强化重点领域人才精准供给 动态调整高等学校招生结构规模实施方案》,上海明确扩招“理工农医”:到2026年时,理工农医学科门类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比要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理工农医学科门类的本科生招生占比更是要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 下转4版

(上接第1版)

作为全市唯一的农科研究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今年新开设本硕“新农班”,分别由经过层层选拔的首批40名本科生、21名研究生组成。其中,“元鼎卓越农林创新班”以国际著名鱼类学家、中国鱼类学主要奠基人和水产教育家朱元鼎命名。

衣食天下,必须接地气、服水土。作为水产养殖专家,水产与生命学院高级工程师王春常常下乡下水,如今成了“元鼎班”首任班主任,他外出调研不再是单独行动。在生鲜集市,王春和专班学生边逛边交流,探究各类水产品背后的经济规律。

对于沪上文科院校而言,面临的问题是人文社科人才“结构性稀缺”,比如缺乏涉外法治、区域国别研究等“外向型”“国际范”的新质人才。

在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国际公法》课程成为法学主干课程之一,其特色模式“辩论赛进课堂”入选教育部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

修习《外层空间法》课程的本科生苏钰婷说:“结课后我抓住赛事选拔的机会,加入模拟法庭赛队中。”在参加第21届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的过程中,她通过撰写英文诉状、口头辩论获得极大锻炼,现已成功保研。在今年第16届“莱顿-塞林”国际航空法模拟法庭竞赛中,华政校队以中国区选拔赛亚军的成绩晋级国际半决赛,并以国际半决赛正方总分全球第一的成绩晋级国际总决赛,最终荣获国际赛亚军(全球第二)和正方最佳书状奖(全球第一)。

让教授进厂充电跨界辅导

在承担“强服务、重贡献”综改试点的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细分市场。

以前学院更多进行医疗器械研发人员的梯队培养,现在医疗器械的认证体系、监管方面也缺乏人才。副院长胥义告诉记者,培养方向从原来的设计研发工程师,延伸到医疗器械注册和法规事务工程师、质量控制工程师、临床事务工程师等,“围绕应用场景的不同环节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在变,师资也要相应转型。上理工医工交叉组建起跨区域、跨单位、跨学科的“跨界导师组”,化解以往学生与导师“一对一”可能发生“错配”的现象。

目前,上理工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共有150名校内导师、400名校外导师,对约700名学生在包括三甲医院在内的临床一线进行联合培养。他们深度参与医疗器械产品从概念验证、技术突破,到临床试用、上市监管的全过程。

学院还计划明年建成医疗器械产业学院,与不少于32家企业、医院共建,更新20%的现有课程,教师团队40%来自临床和产业界。

行业特色高校还主动把教师“送出去”在岗充电。上海电力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王道累教授就在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吴泾热电厂实践,“这些积累反哺教学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思维也明显增强。”按照上海电力大学“双师型”教师提升计划,学校要求新进教师至少拥有6个月企业实践经历,并选派骨干教师赴头部企业挂职,目前全校双师双能教师的比例达75%。

“必须拥有一支‘既懂理论、又懂生产’的教师队伍。”上海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顾春华表示,在师资双向流动下,同时引进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产业教授”,现有来自国网、南网、五大发电集团,以及华为、特斯拉、宁德时代、上海能建、晶科电力等企业的百余位工程专家走进上电课堂,带来产业一线的技术与案例,成为教育教学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