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新领变,大众篆刻展现新图景

复旦管院恢复建院4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举行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施晨露 日期:2025-11-20
本报记者 施晨露

提起篆刻艺术,你的印象是什么?或许是精湛的刻工,或许是名贵的石材,但不易令人亲近。如何破解?正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物馆展出的“印记管院 拓新领变——复旦管院恢复建院4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让很多年轻人看到了篆刻不同于传统印象的另一面。

各色材料令人目不暇接

什么是大众篆刻?展览期间举办的“繁荣新大众文艺:大众篆刻的时代价值与未来图景”研讨会上,上海中国书法院副院长王琪森谈到,历代篆刻艺术基本上都是以笔法、刀法、章法为主体内容,即以技艺化的传授和师徒式的传承为主要手段和方式,不仅造成学习上的难度和时间上的长度,而且在突破与提升上也相当不易,使得以往的篆刻局限在小众艺术的范畴内。而大众篆刻却用系统的组合、构成的形态及分解的方式,将其完全程序化和智能化,为篆刻“松绑”与“解套”,传承有序而守正创新。

创新,首先在于材料。打破传统的“石章独尊”,在这场大众篆刻展上,俗称“工业面粉”的空心玻璃微珠大放异彩。这种微米级新型轻质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工业、航空航天、5G通信等领域,物美价廉、可塑性极强,成为大众篆刻的新兴热门材料,让设计者轻松实现“尺寸自由、颜色自由”。比如一款释文为“复旦商科经济学会”的印章,即以空心玻璃微珠为印材,内部还加入了细碎的小贝壳——“贝币”,曾是通行于中国先秦时期的原始货币,其中商代铜贝被确认为世界最早的金属货币。

被广泛应用于3D打印的光敏树脂,也成为印材的主力,比如释文为“复旦大学商业博物馆”的一件展品,印稿出自复旦大学中山临床医学院王世远之手,造型来源则是复旦大学EMBA首届毕业生赠送母校的一尊青铜鼎,被微缩成印章造型,恰与1924年复旦大学筹办商业博物馆的历史呼应。

记者在现场粗略统计,除了传统石材,水晶、木、金属、紫砂、亚力克、青铜、黄铜和光敏树脂、ABS树脂、空心玻璃微珠等各色材料的组合,令人目不暇接。甚至竹根也成为印材,复旦—港大IMBA项目校友钟安贡献的一枚“复旦商科”印,以拔节而出的竹根为材,寓意1917年复旦首创商科,令人印象深刻。

另一件特别的材料来自复旦管院政立校区启用仪式上使用的彩色气球装置,回收压制为彩色软胶,释文为“政立校区启用”的这枚印章覆盖上斑斓的气球回收材料,充满仪式感与小巧思的设计来自复旦管院ESG与可持续发展工作执行小组。

可以说,这些创新既解决了传统印材资源有限的问题,更通过材质与主题的匹配,赋予作品更深层的文化寓意。

科艺融合拓展创作边界

创新,还包括技术与形式。现场多枚印章仍旧保留了手工刻制的温度与精细,但更多展品有了新技术的赋能,展现出更多样的形式。在彩色喷绘、激光雕刻、3D打印、机器刻制的助力下,赋予更多普通人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创意印章作品的可能性。比如复旦大学未来信息创新学院吕泽宇设计的“商学会”印章,用ABS树脂和3D打印技术完成了类似乐高积木的效果——1928年创办的复旦商学会是当时全校规模最大的学术研究团体,下设总务部、出版部、研究部、演讲部、运动部、游艺部多个部门,正如积木拼搭组成的合力。

在新技术助力下,复旦老校门、校训墙、中外合作办学的不同城市标志性建筑等,都化作“方寸”上的风景;还有一些抽象风格的造型充满艺术感,复旦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的“信智行远”章不仅将数据库、二进制、决策树和神经网络等学科核心元素融入设计,还将二维码巧妙嵌于“未来感”造型中,观众扫码即可了解该系介绍。

技术革新并非对传统的否定,而是通过“科技+艺术”的融合,拓展创作边界。《大众篆刻十八讲》编写组成员黄卫谈到,以往,创作者通常以毛笔在纸上手绘设计印稿,为获得理想效果,往往需要反复修改,费时费力,如今借助计算机软件,仅对需要优化的局部进行调整,大大提高了修改的效率与精度。计算机软件不仅可以放大局部进行精准处理,还能保存不同版本。这种便捷的创作体验,是新技术为篆刻带来的全新创作方式。

据悉,项目组提炼出88组释文向大众发布,应征的创作者既有复旦大学的本科生、硕博生,也有教职工和校外社会人士。正如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黄琤所说,大众篆刻作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载体,正由专业圈层逐渐走向大众生活,以创新材料、数字工艺和新媒体传播,为“方寸之美”注入跨界活力。

记者在现场发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让印章释文里出现不少英文,如何篆刻成为新的艺术课题。复旦MPAcc项目校友金嘉玺用“鸟虫篆”字体设计了“复旦MPAcc”印——“MPAcc”融入篆体毫不违和。“我想表达的是守正创新的精神和理念。”金嘉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