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国界的抗战丰碑

——国家博物馆专题展再现国际友人援助壮举

来源:文汇报 作者:李扬 日期:2025-09-10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

埃德加·斯诺的皮箱,飞虎队的战衣,白求恩医生的自画像,236名牺牲在中国战场上的苏联飞行员名录……9月9日,“国际友人与中国抗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在国家博物馆启幕。

300余件套实物、400余张照片,以沉默而恢弘的姿态,向世人展现着80年前血与火交织的岁月里,那些跨越种族与国界的人性光辉,以及全世界正义力量并肩作战的精神丰碑。很多展品和图片是首次展出,为观众提供了用“他人之眼”看中国的一个视角。

把“延安声音”传向世界

展览序厅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埃德加·斯诺磨损的皮质行李箱。1936年,这位美国记者拎着这只行李箱,穿越封锁线抵达陕北,成为首位采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西方观察者。

“当时全民族抗战尚未启幕,斯诺凭借敏锐洞察力,捕捉到中国大地上一股撼动时代的新生力量。这股力量,正是后来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火种。”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策展人黄黎介绍。与之并列展出的《红星照耀中国》初版、红军八角帽等文物,无声诉说着“延安声音”如何突破铁幕,成为国际反法西斯叙事的重要篇章。

“延安声音”逐渐传向世界。1937年春,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抵达延安,系统采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1944年,6名外国记者组成“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突破阻碍到达延安,展墙上默默记录着这些名字:斯坦因、爱泼斯坦、福尔曼、武道、夏南汉、普金科……他们以笔为剑,刺破谎言与封锁。

用生命铸就“抗战输血管”

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是一组首次解密的来自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的档案,该档案详细记录了苏联在抗战初期对中国的重要援助,包括物资运输路线、参战人员及牺牲细节等。

展墙上有一组数据:七七事变之后,苏联率先提供2.5亿美元的贷款,苏联援华航空队通过2925公里的“Z”运输线,秘密向中国输送飞行员和大量武器装备。2000余名志愿航空队员来华,库里申科等236名苏联飞行员血洒长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难时刻,他们与中国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用热血浇铸友谊。

一件飞虎队飞行员穿过的美军常服悬挂于展柜中。1941年,陈纳德组建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三年间通过“驼峰航线”运输80余万吨物资,而代价是1000多名中美机组人员牺牲在这条航线上。展厅中央陈列着喷印鲨鱼图案、闻名遐迩的飞虎队P-40战斗机模型,仿佛飞虎队正穿越历史的云层呼啸而来,耳畔似有驼峰航线的风雪在呜咽,让人们不禁驻足仰望。

携手并肩迸发人性之光

在“救护·医疗”展区内,一张编号“结字第伍玖伍号”的婚姻证令人动容。这是1940年3月陕甘宁边区民政厅发给马海德与周苏菲的证书,美国医生马海德不仅成为首位加入红军的外籍医生,更在延安收获了爱情。一旁展墙上,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白求恩所绘的《自画像》,表情坚定而宁静。1938年,他率领加美医疗队奔赴延安,在冀中前线创造“流动手术台”的奇迹,最终将生命奉献给这片土地。

开幕式上,飞虎队成员、美国空军第十四航空队中尉唐纳德·克尔之子大卫·克尔动情地说:“1944年2月,我父亲在香港执行任务时被日军击落战机,跳伞负伤,当地村民和东江纵队的游击队员冒死将他保护至安全地带,我的家人永远铭记他们的勇敢与善良。这次展览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它提醒我们,在艰难时刻,我们曾携手并肩,它也激励我们珍惜并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这份跨越时空的正义之光,至今仍在照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行之路。

(本报北京9月9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