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龙文物,形象各不同

上合组织国家博物馆藏文物联展在国博启幕

来源:文汇报 作者:李扬 日期:2025-08-28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

在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即将举办之际,8月27日,“文明的星河——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博物馆藏文物联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上合组织秘书处支持,白俄罗斯、伊朗、哈萨克斯坦、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9个上合组织成员国的10家文博机构共同承办,精选220件(套)珍贵文物。

欧亚大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孕育了中华文明、中亚文明、南亚文明、古斯拉夫文明等多元文明。千百年间,丝绸之路串联起这些文明,推动其交流互鉴、共生共荣。此次以“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主题的联展,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文明交流史卷。

三种龙形文物形象各异又相互影响

展厅内,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明的瑰宝汇聚一堂,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它们曾经是祭祀礼器、生活用具、建筑装饰、贸易商品,如今则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使者。

此次联展是上合组织国家文博机构首次在京携手呈现文物盛宴,220件(套)珍品均从各成员国10家文博机构精心遴选而来。

在众多展品中,几组与“龙”相关的文物格外引人注目。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猪龙,以岫岩透闪石玉精心雕琢而成,猪首象征农业丰饶,龙身寓意土地繁衍,环形躯体暗含“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不仅展现了新石器时代高超的玉雕技艺,更承载着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精神基因。与之呼应的,是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博物馆藏的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红砂岩磨盘,底座龙脸鱼身图案别具特色;还有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带来的公元8世纪浮雕龙头,张口露齿、额生尖角,推测为建筑构件,可能与等级身份相关。

中国龙的柔性之美、巴基斯坦龙首鱼身的奇趣、乌兹别克斯坦龙的威严气势,三种形象差异明显却又暗含关联,生动诠释了丝绸之路上艺术风格的相互影响。

唐代瓷器讲述海上丝路繁花往事

唐代瓷器则是古代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另一重要见证。展览展出的两件唐代瓷器——秘色瓷碗与长沙窑青釉褐彩贴人物纹壶,讲述着海上丝路的繁华往事。

1987年从法门寺塔地宫出土的秘色瓷碗,釉色青灰透绿、莹润如玉,曾与佛骨舍利一同封存,《物账碑》明确标注其为“瓷秘色”。作为唐代制瓷技术的巅峰之作,它以“千峰翠色”的釉质和轻薄透光的胎体,成为西方国家认识中国的文化符号,通过丝路远销海外。而1979年湖南长沙铜官窑遗址出土的青釉褐彩贴人物纹壶,造型别致,器腹贴塑的卷发胡人舞蹈纹搭配褐斑彩绘,充满异域风情。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展览策展人王志强介绍,长沙窑瓷器常饰有椰枣纹、胡人形象等“定制化”纹样,专为中亚市场打造。著名的“黑石号”唐代沉船曾出水6万余件瓷器,其中长沙窑瓷器占比达85%,庞大的贸易量直观展现了唐代海外贸易的繁荣景象。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海合作组织副秘书长索海尔·汗表示,此次展出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博物馆的珍藏文物,是各国人民历史、独特性和精神遗产的宝贵见证,不仅彰显了艺术价值,还体现了友谊、对话和尊重的精神,这些正是上合组织成员国共同倡导的国际关系理念中“尊重文明多样性,谋求共同发展”原则的基石。(本报北京8月27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