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洱之间续写“老人与海”新故事

海菜花开出“金山”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徐瑞哲 日期:2025-08-16
本报记者 徐瑞哲

刚从上海抵达洱海之源——洱源县茈碧湖镇,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75岁的老教授孔海南,眼里一下子就放了光:他在茈碧湖畔发现了心心念念的海菜花。这“出水白花”是生态指示物种,水质条件要达到自来水水源地标准,曾在富营养化的洱海湖系一度绝迹;而今,这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水生药用植物,却在此绽放并可鲜食,实现批量人工种植、跨省销售。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在8月15日“全国生态日”之际,孔海南一个月内第四次回到洱海,他告诉同行的“未来思政讲习营”60多名教师:探索出海菜花等绿色农业、精准农业的产业替代路径,把“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是他退休后的最后一个心愿。从断了污染的“肥水”,到保住苍洱的青山,再到另寻一座金山,孔海南团队以及洱海流域的父老乡亲久久为功,坚守“十多年洗一湖”的诺言,续写“老人与海”“老人与海菜花”的新故事。

孔海南50岁时,从日本归国,投身这场洱海环境保卫战,用3000多个日夜“守得云开见月明”。

洱海的透明度,在世纪之交时最高达到3.5米以上。而其水体“健康状况”不佳时,最低只有1.5米左右。2003年,洱海又一次暴发蓝藻水华事件。

探究治污源头,对口援滇的第一代治水人通过监测得知,洱源县传统农业的面源污染占大头。专家团研判,它来自一个产值高达30亿元的大蒜产业。大蒜需肥量大,尤其在粗放经营模式下,蒜农采用泡田退水方式,过度施用的肥料都顺流排入洱海流域,最终引发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化学需氧量(COD)大幅超标。

如今,全县“壮士割腕”断了“肥水”。洱源县洱海流域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柯灿东告诉记者,在洱源“三治一改善”施政中,当地禁止种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调整产业结构,推行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并推行畜禽标准化及渔业生态健康养殖,强化农田管水控水,加强主要入湖河流农灌取水管控,严格取水用水,杜绝大水漫灌。

在洱源永安村海菜花基地,农民们正为成行成列的沉水海菜花清理杂藻、采收作物。“在原来2000亩的基础上,今年海菜花种植面积又增加了5000亩。”孔海南告诉记者,海菜花两周摘一次,旺季则10天摘一次。在村里卖,每斤5元,本地市场则卖每斤8元,而到北上广等大城市可达每斤40元左右。如今,海菜花每亩年产量约3000斤,每亩纯收益达8000元以上。上海交大还为此开发物流链,通过黑盒遮光、充氧保鲜等技术,延长海菜花保质期,进入盒马、山姆等平台,还可满足周边海外市场配送。

除经济价值外,海菜花这种泌氧植物还能提高湖泊生命活力,具有维持水质和净化水体的良性作用。孔海南提及洱源茈碧湖得名于对水质要求更高的茈碧花。而今,茈碧花只在农户小院的小池中才能寻见踪影。“真心希望它们也能重出江湖,洱海生态就真正实现良性循环了。”

一“花”独放不是春,上海交大不同院系数年时间还尝试了蓝莓、车厘子、中药材等品种,在苍洱之间探寻替代产业的“金山”。洱源县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杨琴刚介绍,洱源不仅是绿色梅果、有机水稻、蚕豆的故乡,还是绿色苹果、海菜花等特色花卉与果蔬的基地,从葡萄到番茄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多点开花,高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向好。

此外,今年是“组团式”教育人才的轮换大年,暑期已集中选派近200名“组团式”支教教师向内地辐射,深化智力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