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都市工业能级跃升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周海蓉 日期:2025-08-12
■周海蓉

都市工业作为链接产业能级跃升与城市活力释放的核心纽带,已成为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新形势下,上海加快发展都市工业不仅能高效激活中心城区土地资源,防范产业空心化风险,还能突破制造业与服务业边界,孕育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核心特征

都市工业并非传统工业的简单复归,而是通过系统性革新努力突破“城郊化、高污染、低附加值”范式。经济上,塑造高附加值产业矩阵,以创新密度替代规模密度;空间上,激活低效存量资源,以空间价值替代土地价值;社会上,重塑工业文化认同,以人文温度替代产能强度;环境上,践行低碳循环理念,以生态盈余代替环境赤字。

通过对全球标杆城市及创新前沿区域的深入剖析,可以看出都市工业呈现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一是产业高附加值性。

都市工业扎根城市核心区等高成本空间,聚焦技术密集型研发、创意密集型设计、服务型制造等高附加值领域,锚定产业链中高价值生产环节,通过输出知识密集型产品、打造高溢价设计方案、塑造强影响力品牌,并创新“智造+服务”融合模式,构建差异化价值体系。

这种高价值属性不仅转化为显著的产业效能,驱动企业实现更高投入产出比,更以创新业态激发城市经济活力,成为持续提升中心城区经济密度、强化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引擎。

二是要素高质量性。

人才层面,城市作为人才“引力场”,汇聚高密度的科研、工程、设计、管理及技能人才集群,不仅为都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储备,更关键的是促进跨领域的非正式知识交流与溢出,成为驱动技术突破、产品迭代与模式创新的核心源泉。

资金层面,作为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天使投资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的聚集地,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能够为都市工业项目精准、快速地注入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融资支持。

信息层面,依托高频次的面对面交流、专业社群活动、高规格会展以及发达的基础设施,构建高效的信息交互环境,加速市场情报捕捉、技术动态跟踪与供应链协同,有效闭合创新反馈回路,显著提升企业响应决策效率,有力支撑都市工业所必需的柔性生产。

三是主体高互动性。

企业规模层,大型企业以总部基地与研发中心掌控技术标准,中小企业借专业工坊等深耕细分领域,双方通过开放式创新平台实现专利组合互补与敏捷试制,构建“龙头引领、专精支撑”的梯度生态。

价值创造层,实体企业凭借精密制造筑牢工业根基,平台企业依托资源自组织搭建数字生态,借助工业互联网形成“数字孪生体”,推动制造服务化转型,释放指数级增长动能。

知识生产层,企业和大学通过技术许可、概念验证中心和人才旋转门机制,畅通“基础研究—应用转化”双向通道,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落地,实现知识生产与产业创新的协同发展。

生态服务层,科技服务业搭建研发平台、输出技术方案、推动成果转化,为创新全链条赋能;工业服务业聚焦设计研发、供应链管理、品牌营销,助力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生活性服务业整合国际教育、医疗、文化商业资源,构建高品质生态以集聚全球人才。

四是空间高融合性。

都市工业通过空间重构与功能复合,展现出高度的空间适配与整合能力,既动态响应产业需求,又实现空间资源高效协同。

空间利用维度,通过盘活旧厂房、高层楼宇等存量资源,创新“工业上楼”模式,打造多层立体产业空间。

功能复合维度,以空间折叠思维突破“产居分离”定式,构建制造研发与生活服务的复合功能体系。

城市更新维度,以“生产性美学”为指引,推动工业载体与商业、文化等城市载体有机互嵌,最终实现产业效能提升与城市形象塑造的双赢。

关键抓手

新形势下,上海可依托中心城区人才密度、创新浓度与文化厚度的复合优势,通过多维度协同路径,推动都市工业能级跃升。

比如,科学顶层规划,引领发展航向。

明确都市工业的发展定位与目标,聚焦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创意制造等领域,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都市工业体系。

立足中心城区资源禀赋,实施精准化、差异化策略,既打造高地、形成示范,又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打破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壁垒,促进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交通规划等多规合一,确保都市工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相契合。

又如,聚合创新要素,激活核心动能。

发挥中心城区人才密度高的优势,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吸引全球顶尖的工业设计、研发创新、管理运营等专业人才,打造高素质的产业人才队伍。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培养适应都市工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引导社会资本、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投入都市工业领域,为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构建“会展平台+社群网络+数字中枢”三位一体的信息支撑体系,以社群组织激活跨界创意孵化,以数字中枢贯通全链数据协同与精准赋能,支撑都市工业敏捷创新生态。

再如,优化空间载体,重塑功能形态。

推动存量空间高效活化,对老旧厂房、仓库及历史建筑等进行保护性更新与适应性再利用,将其焕新为集研发、设计、中试、展示、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都市工业创新综合体。大力倡导混合功能与垂直发展模式,推进“工业上楼”模式升级,打造集研发中试、智能制造、展示体验于一体的立体产业综合体,并探索在商业、办公用地中兼容高附加值、低环境影响的都市工业新业态。

聚焦未来健康、智能设计、数字时尚等前沿赛道,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特色凸显、绿色低碳的都市工业示范园区与特色街区。在此基础上,以都市工业为产业引擎,以新型社区组织为空间纽带,打造集生活、休闲、教育、文体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复合社区,构建“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单元。

(作者为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所〈筹〉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