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育人新时代 科技赋能新趋势 思政建设新局面
——第十六届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在沪召开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谢巍/巴图/李建宇/邓国安/赵恒心/韩军/闫艳/邓军
日期:2025-07-21
-
在上海戏剧学院建校80周年前夕,2025年7月17日,第十六届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在上海戏剧学院昌林路校区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和上海戏剧学院主办,上海戏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来自38所艺术院校的160多位领导、专家和思政课教师齐聚会场,交流思政课建设的心得、研讨思政热点问题、交流思政研究成果。研究会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十所艺术院校的领导在发言中分享了各个学校的思政课建设经验,以下选登研究会和部分院校领导的观点。
思政引领打造“一引三融”模式,至善至美培养卓越艺术人才
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 谢巍
上海戏剧学院深耕艺术院校人才培养体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联动的“大思政”工作格局,精心培育“戏剧+思政”育人体系。在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上,匠心打造“一引三融”模式——即强化思政引领,凸显专业融汇、科艺融合、产教融通,着力培养“品德正、基础厚、专业精、实践强”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卓越艺术人才。一是抓实抓精思政课程。上戏创新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思想政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政教学实践与专业特长、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创相融合的特色教学模式。二是推动课程思政全覆盖。上戏立足教育本然、艺术天然、上戏自然,推动“三然”理念深入人心,形成“院院有示范、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格局。聚焦艺德培养与审美教育,持续深挖丰富不同专业类别的课程思政教学元素。三是创新拓展“戏剧+思政”育人体系。上戏依托办学特色和学科背景,将教育戏剧、应用戏剧、人类表演学等先进教学理念方法引入思政工作,培育形成“戏剧+思政”育人模式。未来上戏将从做大课堂、做优案例、做深特色、做强师资、推动思政+AI等五个方面笃行思政课建设新路径。在本次研讨会上,即将迎来建校80周年的上戏,发出艺术院校共建思政教育案例库的倡议,得到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的支持,发布了案例编纂的标准,将通过研究会的评审、评奖汇集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齐聚盛会,共同研讨艺术院校思政课五大焦点议题
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会长 巴图
迄今为止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已经走过十五个春秋,成为全国艺术院校思政课同仁共有的精神家园。这一平台以专业的教学研究共同助力了新时代艺术院校思政课的成长与发展,共同见证了十余年来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所发生的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共同感受了习近平总书记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我们思政课事业的历史性推进。本届会议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围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习近平文化思想、艺术院校思政课建设研究、理实融合的高质量思政课案例教学模式的研究、AI时代科技赋能思政课教学的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研究这五大议题进行征文、开展研讨,体现了艺术院校思政课全体同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以更加坚定的政治自觉、更加敏锐的思想探索,开展更加有效的教学科研活动,为艺术院校思政课建设开创了新局面。
扎根云岭大地,创新艺术育人路径
云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 李建宇
云南艺术学院基于艺术类学生思维特点和云南资源禀赋,构建了三大特色路径,着力推进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是深挖“红土宝藏”,以红色基因铸魂。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创排校地合作艺术精品,以讲好云南的“五个故事”来诠释信仰追求、厚植家国情怀。二是绽放“七彩之美”,以美育浸润心灵。从实践层面开展田野采风“寻根脉”,走进民族村寨记录文化变迁,理解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课堂创作“聚共识”,将民族图案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原创戏剧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三是力行“云岭实践”,以服务展现作为。实施“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围绕国家战略聚焦边疆治理开展在地文化主题创意活动。
大格局·大师资·大平台:艺术院校“大思政”建设新探索
星海音乐学院校党委书记 邓国安
作为全国艺术院校首个马克思主义学院,星海马院通过构建“大格局”、建设“大师资”、打造“大平台”,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培养德艺双馨的音乐舞蹈人才。在构建“大格局”方面,推动多部门协同联动,构建全链条育人体系。依托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及专项课题,加强基础条件建设,推动思政教育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融入”转变。在建设“大师资”方面,学校重视思政课教师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打造“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育人团队,推动思政育人工作由制度性落地向成效性显现转变。在打造“大平台”方面,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粤剧传承基地等平台,融合思政教育与艺术科研,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与舞台,通过“双百行动”等项目拓展实践场域。
以传承鲁艺精神为主线,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实践
沈阳音乐学院党委书记 赵恒心
沈阳音乐学院将传承弘扬鲁艺精神作为思政育人的主线,作为沈音学子的思政必修课。一是在思政课和专业理论课中增设“鲁艺精神”专题,以《白毛女》《黄河大合唱》等经典作品为抓手,阐明“文艺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二是设立“鲁艺大讲堂”,创新打造鲁艺精神“沉浸课堂”,通过观摩课、音乐会等形式,将鲁艺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思政育人载体。三是将“传承鲁艺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作为立德树人的独特优势,深度融入思政课改革创新实践。2023年以来,学院发起成立了全国艺术院校“大思政课”建设联盟、辽宁红色音乐文化馆校联盟。精心打造“舞台上的思政课堂”实践育人品牌、“红色文艺轻骑兵”服务社会品牌、“红色作品讲演会”校园文化品牌和“筑巢引凤回沈音”协同育人品牌等“四个品牌”。
打造“艺‘讲’思政”育人品牌,以艺术之美点亮思政之光
安徽艺术学院党委书记 韩军
安徽艺术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遵循,搭好“大平台”、建好“大课堂”、育好“大先生”、用好“大思政课”,擦亮“艺‘讲’思政”品牌,以艺术之美点亮思政之光。学校连续5年每年突出一个国家层面重大主题,贯穿全年“艺‘讲’思政”设计,创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打造“艺‘讲’思政”。2021年,围绕建党百年开讲“读红色经典 做红色传人”;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学校组织师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的足迹采风。2023年,紧扣“加快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强国”的重大部署呈现“科教兴皖”澎湃动力;2024年联合省内9所高校共同讲述“我和我的祖国”,以昂扬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推进时代新人培养。
“一盘棋”“一条链”“一张网”探索艺术院校“三全育人”新路径
内蒙古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闫艳
“三全育人”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法宝,是提升思政课育人质效的关键一招。内蒙古艺术学院深挖艺术资源育人优势,以“一盘棋”“一条链”“一张网”为抓手,探索出具有北疆风貌和艺术特色的“三全育人”实践路径。其一,汇聚合力,将“三全育人”做整体规划,下好全员育人“一盘棋”。其二,精准施策,构建全过程育人“一条链”。深挖专业课中的民族团结进步元素和北疆红色育人资源,打造“灯光下、舞台上”的实践育人环境。我们将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搬上舞台展馆,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国家级主流媒体报道。其三,协同联动,积极拓展育人渠道,整合各方资源,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闭环,织密全方位育人“一张网”。
在“深度融合”与“双向赋能”中推动艺术院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邓军
艺术院校贯彻落实“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的重要指示要求,核心着力点是深化内容供给,构建“艺术+思政”的融合体系。关键突破点是创新教学形态,打造“沉浸式+互动性”的育人场景。重要支撑点是建强师资队伍,促进“思政+艺术”的双向赋能。长效保障重点是优化评价机制,营造“价值引领+专业成长”的育人生态。艺术院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在于“深度融合”与“双向赋能”,关键在于:找准融合点,深耕艺术学科本身蕴含的丰富思政资源,回应艺术实践中的真问题;创新方法链,将思政教育无缝嵌入艺术生的学习生活主场景;建强共同体,打破思政与专业的壁垒,实现教师能力互补和协同育人;重塑指挥棒,以科学多元的评价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德艺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