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片区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论坛上产业界专家建议
培养三大能力对接就业黄金赛道
来源:文汇报
作者:吴金娇
日期:2025-06-05
本报讯 (记者 吴金娇)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正在不少传统领域催生新的就业黄金赛道,高校必须培养学生掌握数字化工具,培养学生的复合技能、全局思维与持续学习的能力,方能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这是日前在上海电机学院举行的2025年临港新片区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论坛上,产业界的专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在论坛上,上海上飞飞机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郭洪杰分享了“航空航天领域人才急需三大核心能力”,即正向设计能力、工艺创新能力与跨领域整合能力。他提到,未来学生就业的三大黄金赛道是商业航天(特种焊接)、绿色航空(高密度电池技术)、智能制造(人机协同与数字孪生)。高校需要根据产业这些未来发展趋势提前布局人才培养,才能帮助学生紧抓技术迭代红利。
临港新片区企业服务中心企业服务办公室主任郭延齐带来了首份“人才地图”。他剖析了临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汽车、新材料等八大重点产业的区位分布与人才需求状况,这些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随着产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升级、变化。这份翔实的临港产业布局图和人才需求图,为高校优化“产业-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布局及动态调整机制提供了市场依据。
面对科技飞速变革和产业迭代升级,如何将产业洞见转化为育人实效?作为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首批试点高校之一,上海电机学院分享了其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经验。学校建立了包含“学校-学院-专业”的办学与产业需求反馈机制,成立行业企业主导的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首届企业委员包括来自中国商飞、上海电气集团、发那科机器人、华大半导体等重点行业头部企业的负责人。学校构建“1234”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大一开展1个月的工程训练和企业认知实习;大二通过“引企入校”,让学生在校内工厂开展2个月的综合实验和专业实践教学;大三起,学生进驻企业开展3个月的顶岗锻炼;大四驻企开展为期4个月的毕业设计,推动产教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