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新时代伟大变革这堂“思政大课”

来源:文汇报 作者:刘素贞 日期:2025-05-07
■ 刘素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这一重要论述启示我们,新时代伟大变革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蕴藏着宝贵的思政教育资源。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用好这一鲜活教材,贴合时代、联系实际,将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及其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整合:建立案例库

高效配置课程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十六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可以围绕这十六个方面,运用数智技术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通过系统共享、资源共建、信息互通等方式,构建起包含图文书籍、专题网页、实体场馆与数字场景等各种类型在内的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库。高校思政课教师和思政工作队伍可及时调用史料和案例,多侧面多角度还原和建构新时代生动实践的历史现场,更好地满足高校师生全场域、全时段的学习教育需求。

彰显案例育人功能。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要着眼于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的挑选与累积,更需要深挖和打捞成功案例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力量和精神之源,彰显育人功能。如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成功案例,要讲清楚其背后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为民情怀、使命担当;讲清楚其深远意义,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得以补齐,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贡献了全球减贫事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还要讲清楚,这是中国道路的光明前景和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

主体联动:组建多元师资

提升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上好新时代伟大变革思政课的能力。高校要立足第一课堂开设好新时代伟大变革这一思政课,建设课程体系,组织集体备课,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思政课教师要依托深厚的理论储备和政治素养,借助智能化的教学方式和数字产品,让学生全面准确把握新时代伟大变革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更要揭示背景、探讨原理。推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进校园开设思政课,培育名师团队,通过多种途径让新时代伟大变革“活”起来。

建立新时代先进人物走进校园上思政课机制。搭建平台,邀请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最美奋斗者,改革先锋,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等新时代先进人物走进高校,开设思政课或进行主题报告,担任大学生校外导师或者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劳动教育或志愿服务。

彰显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是新时代伟大变革的经历者、见证者、参与者,要创设多种形式组建青年宣讲团,指导青年学生研读党的创新理论、感悟实践案例,契合和回应自身的成长需求和发展期望,从具体案例和真实故事出发,讲好新时代伟大变革。同时要引导大学生宣讲团走出校园,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影响力。

机制创新:建立融合模式

课上课下协同增强教育体验。推动思政课堂与实践课程有机衔接,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要讲透党的创新理论和新时代伟大变革,提升历史厚度、理论深度和视野广度,课下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参与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要统筹设计好协同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历史成就,再把实践中的感悟带到课堂中。

校内校外一体焕新教育场景。拓展实践教育场景,高校要加强与各类科创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脱贫攻坚实践基地、共同富裕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的共建合作,鼓励师生结合学科专业知识,利用社会实践项目,走进基层一线开展研学实践。

线上线下融合推动空间交互。全链条对接网络媒体的宏阔资源,运用直播互动、VR全景图像等技术,带领学生“云参观”各地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及乡村振兴最前沿。借助新媒体全景式呈现大学生的出彩青春,引导学生通过B站、抖音、小红书等数字社群,创作、改编、转化、输出文化作品,正向运用互联网流量辐射,增进与新时代青年的共鸣。

话语重构:“青年化”阐释

坚持系统把握与要素分解相结合。新时代伟大变革是一个宏大而开放的体系,需要在阐释方式上对宏观体系进行微观分解,将新时代伟大变革解析为青年学生易接受易理解的一个个“微单元”“微故事”,让学生从生活感知、具体现象、情感触动出发,再逐步系统化、本质化、纵深化理解。

掌握青年话语密码:轻量化、重细节。要注重“轻量化”,善于运用图片、海报、微课、短视频等,把复杂、严肃、密集的宏大主题简明化、直观化、可视化地讲给学生听。要“重细节”,把伟大变革和先进人物落到细节上,更易触发学生的情绪。

从高情绪价值调动到强思想价值引领。思政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要能够为青年提供高情绪价值,关注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情怀;更要把情绪情感情怀上升为理念和价值,提炼升华,转化为学生可接受可信服的思想和理论,引导学生传承和树立新时代伟大精神和伟大梦想。

(作者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