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上海支撑科技成果转化孵化

多维度助推专利从书柜走到货柜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黄海华 日期:2025-05-03
本报记者 黄海华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链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上海激活创新生态,多维度支撑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判断产业化环境是否友好,“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是两个重要的风向标。

遴选培育走出“最先一公里”

在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有时需要的不仅仅是科学家的勇气。

科技成果转化也能“把脉问诊”?华东师范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门诊”“集体沙龙”和“一对一深度问诊”,吸引了全校29个院系、110个项目的122人次参与。目前,专家团队已遴选出20个项目进入密切跟进及概念验证阶段。

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孙越一直希望转化原创的泥炭藓种植技术,虽然此前接触过一些有合作意向的投资人,但由于缺乏经验,对于究竟是“横向项目合作”还是“入股成立企业”,她始终下不了决心。正是在“转化门诊”的“把脉”之下,专家条分缕析地解答了她的疑惑。此后,经过多次“特需门诊把脉”,仅用两个多月就明确了设立企业的转化路径。如今,该项目已进入中试启动阶段。

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与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仅一条马路之隔。去年8月,在概念验证中心助力下,复旦大学李庆教授团队创立了上海盖斯智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在这之前,最让他苦恼的是,尽管团队设计出了世界首台在线监测工业烟气可凝结颗粒物的原型机,但一直没法产业化落地。

这是科学家在成果转化时经常遇到的一道“坎”。从一纸专利到一个产品样机,有一段关键的路要走——“概念验证”。

以李庆团队为例,原型机只需解决技术原理,而产品涉及外形工艺设计、信息化编程、工程级别传感器以及生产成本等,这非科研团队所擅长。该概念验证中心负责人孙剑峰告诉记者,他们牵线对接了青岛一家企业合作开发,仅3个月就制作出了首台产品化样机。至今,概念验证中心入驻项目达22个,其中公司化落地项目5个(另有4家在注册流程中),发布6台产品化样机。

去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概念验证中心联盟启动,为“大零号湾”区域上海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科创企业提供概念验证服务。此前,学校已建立了生物医药、智能机器人、前沿技术等多个概念验证中心。未来,上海交通大学将规划建设10多个概念验证分中心,整合1亿元以上概念验证基金,资助超过100个概念验证项目,培养1000多名创新创业人才。

上海理工大学成立16个跨学科、跨学院的创新团队,与企业、医院等合作以产品为导向开展研发。学校组织技术转移专员队伍,开展技术披露、技术培育、项目遴选,并通过概念验证,推动科研成果走出“最初一公里”。

概念验证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步骤。近年来,上海持续提升飞镖创新研发中心、新微创源等12家高质量孵化器的服务能级,部署一批专业实验室和概念验证中心,探索超前孵化、深度孵化和孵投联动。2025年一季度,全市孵化载体平均月度新增孵化企业180家左右。

当下,上海正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合成生物等领域开展高质量孵化器遴选培育,“成熟一家、推动一家”,计划至今年年底,累计建设20家左右高质量孵化器。

放权松绑助推“最后一公里”

在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助推一把,科学家遇到的工程化难题、融资难题将迎刃而解。

华东师大作为全国首个实行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权赋权的高校,科技成果作价形成的股份全部归科研人员持有,后续企业发展良好情况下向学校支付赋权成果总价的30%,企业经营不善还可专利转回抵销债务,减少科研人员创业压力。受此激励,学校科研人员创业热情空前高涨,2024年利用职务科技成果新设企业近40家,其中“全赋权”转化项目6个。

当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更彻底放权松绑,方能真正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打消投资人顾虑。

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动了多项改革。比如,“赋予所有权+约定收益”全部所有权赋权模式,仅今年一季度以来,已有22项科技成果实施全部所有权赋权,转化金额超过10亿元,孵化公司13家,吸引超过6.5亿元意向资本投入。

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盘活存量专利,4.3万余件专利进入国家可转化专利资源库,累计转化7600余件。

上海充分发挥产业基金科技风向标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去年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成立,目前该基金第一批已遴选出4只合作子基金。今年4月初,该基金完成了首个直投项目决策工作。今年3月,目标总规模100亿元的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正式成立,将围绕生物医药龙头企业,推动实施并购投资,提升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

从书柜到货柜,并非易事。改革的春风下,期待有更多束之高阁的专利走下书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