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在国博启幕

月球正背面样品全球首次同台

来源:文汇报 作者:李扬 日期:2025-04-02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

全球首次同时展出的月球正、背面样品,我国首台自主研制的大推力氢氧火箭发动机,嫦娥六号返回器和降落伞,玄武岩纤维制造的月面国旗……4月1日,由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启幕,上百件珍贵实物与图文史料首度集体亮相,见证中国探月工程20年的斐然成就。

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首次绕月探测工程,由此拉开了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的帷幕。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从实现对月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环绕探测的“绕月”,到实现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安全返回地球的“揽月”,20年来,中国探月工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步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不断刷新世界月球探测史的中国纪录。

展览以“科技+科普、成就+文化”为主线,系统展示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立项以来,以“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为引领,走出的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

展品包含月壤岩屑、粉末

展品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全球首次同时展出的月球正面、背面样品,包含月壤岩屑、粉末。

“看到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采集的月球样品首次同时展出,让我感触良多。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同时近距离对比观看月球正面和背面样品,也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告诉记者。

嫦娥五号的月壤采自月球正面的“风暴洋”,这里的岩石形成于约20亿年前,是迄今为止人类获取的“最年轻”的月球样本。而嫦娥六号的样品采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阿波罗撞击坑,这是月球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击坑,能够追溯月球45亿年的演化史,为地球早期生命的起源提供线索。

“当前,我们针对正背面样品开展的研究已获得一系列原创性科学成果,为人类拓展认知作出了中国贡献,例如发现了月球第六种新矿物‘嫦娥石’等。未来,我们还将开放更多的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让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共同开展研究,获得更多科学发现,造福全人类。”吴伟仁说。

展品中,带着月球样品安全返回的嫦娥六号返回器和降落伞,吸引大量参观者驻足。返回器在距地球5000公里时启动返回,面对高速再入大气层带来的高温,它穿着特制“防热衣”。降至20公里高度,返回器会展开两级降落伞,最终将速度降至50公里/小时,确保月球样品安全着陆。

有一幅“签名照”尤显珍贵——嫦娥一号拍摄的120米分辨率的全月球影像图,它是我国第一张全月图,图片上有着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总设计师孙家栋,副总设计师陈炳忠、姜景山、龙乐豪,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的亲笔签名。

深空探索永无止境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面向未来,我国的探月工程还将继续走向深远。

“我们在月球探测方面还将发射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其中,嫦娥七号预计在2026年前后发射,将对月球南极环境和水冰资源进行勘察探测;嫦娥八号预计在2028年前后发射,将开展月面原位资源开发利用、月基陆生生态系统构建等试验验证。”吴伟仁介绍,当前,已开展研制第一台在月球“打砖”的机器。它可以把太阳能聚集起来工作,产生1400至1500摄氏度的高温把月壤熔融。这样可以“就地取材”,通过3D打印技术将月壤“打印”成不同规格的“月壤砖”,并用于未来建造月球科研站。

作为探月工程20年系列活动的首站,此次展览为期2个月。后续还将启动探月精神宣讲、全国巡展等系列活动。(本报北京4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