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洋渔业起航40年,上海海大一路相伴

功勋教授出海探捕填空白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徐瑞哲 日期:2025-03-12
本报记者 徐瑞哲

“40年前,也就是1985年的今天,第一支由中国水产总公司12艘生产船和1艘冷藏运输船组成的远洋船队,前往西非海域生产,由此拉开中国远洋渔业的序幕。我们学校的季星辉教授随队出征。”前天,在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美食文化节上,该校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院长陈新军讲述了这段故事。

当天,来自大西洋、北太平洋、中西太平洋、印度洋的10余种50多款远洋渔业产品堆满展台,2000余名上海海大师生品尝了各色海洋美食,并致敬为我国远洋渔业作出贡献的海大功勋教授们。

“三战”西非渔场

季星辉曾“三战”西非。第一次的1985年,经过60多天海上航程,季星辉等人来到几内亚比绍。季星辉除了担任船队管事,负责对外联络,记录气象、海况、潮汐底质之外,还要和其他船员一起从事海上捕捞。1986年4月,船队扭亏为盈。一年来的艰苦劳作,让他患上了糖尿病,但他仍埋头苦干,指导作业,直到体力实在不支才决定回国治疗。

1989年,季星辉再次活跃在西非渔场。这次在尼日利亚,他只用4个月就使产值增长88%。从塞拉利昂到拉斯帕尔马斯,当季星辉在前方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突然获悉父亲病重的消息。他立马放下手上工作,匆匆回国,但还是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

1992年8月9日,季星辉第三次踏上征程。在几内亚,船队产量直线上升。1993年6月份,季星辉还被一度派到印度洋,11月又再次外出考察。没想到,1994年妻子在西班牙患急性阑尾炎,因语言障碍无法及时就医而辞世。

开创鱿钓渔业

凡是了解远洋鱿钓渔业的人,都听说过王尧耕的名字。

1989年,中苏(俄)渔业谈判,苏联表示愿意给我方2000吨日本海苏管水域的太平洋褶柔鱼配额。上海水产大学(现上海海洋大学)接到渔场探索任务,由王尧耕团队承担。

8月,学校的“浦苓号”实习船如期启航。王尧耕团队在一个多月艰苦的渔场探捕中,终于找到可以作业的渔场。日本海鱿钓探捕初获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开,国内几家主要渔业公司都很感兴趣。1990年7月,舟山渔业公司两条8154型鱿钓船改造完毕,与“浦苓号”一道进行了日本海渔场的探捕性生产,王尧耕组织部分教师分别到这两条船上提供技术指导。

王尧耕向舟山渔业公司提出,将一条吨位较大的双层甲板型拖网渔船1303号改装成鱿钓船,并计划于次年投入试作业。次年,王尧耕指导的4条鱿钓船在日本海鱿钓作业中取得骄人成绩,各条船均盈利,1303号鱿钓船更是当年就基本收回投资成本。

不久后,一支可以在日本海生产作业的中国鱿钓船队初具雏形。鱿钓渔业为我国远洋渔业开创了“三新”局面(新渔场、新资源和新技术)。

水产教育转型

作为我国著名的水产教育家,乐美龙与水打了一辈子交道。

1970年代初,乐美龙奉调北京农林部从事国际海洋法研究和与周边国家签订渔业协定的会谈工作。他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副代表和顾问多次出席联合国海洋法会议,负责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等海洋法问题的讨论和起草等工作;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就双边渔业协定进行中日、中朝等渔业会谈。之后,他还曾担任过农业部渔业局海洋法工作组组长,从事研究有关国际渔业管理等重大问题,并在全国水产院校首次开设“海洋法与渔业法规”课程。

1985年,乐美龙担任上海水产大学校长。他一方面参与农业部筹划组建远洋渔业船队,多次派出骨干教师参与远洋领航和捕捞指导;另一方面,果断将海洋渔业专业方向由近海渔业转向远洋渔业,加强外语、航海技术、渔具装配工艺等教学,并与中国水产总公司合作挑选部分优秀学生参加开发中东大西洋渔业和北太平洋鱿钓渔业,不仅促进了我国远洋渔业生产,还为学校建立起干练有为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