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洪俊杰
日期:2025-03-04
■面临“一把尺”困境和同质化倾向,委员建议参照“双一流”激励高校特色发展
本报记者 洪俊杰
创新水平不如研究型大学“高大上”,人才培养不如技能型高校“接地气”,介于研究型大学和技能型职业院校之间的应用型高校,处境颇为尴尬。不仅如此,应用型高校还面临“一把尺”困境。在学科评估、学位点增设、国家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等方面,所有本科高校都在“一个篮子”里,使得应用型高校不得不追求与研究型高校相同的指标。此外,应用型高校发展路径还存在同质化倾向——“学院”努力更名“大学”、争取成为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等。
“从学校自身发展需求看这些都可以理解,但会导致学校为满足相应指标要求而未能坚持特色。”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表示。他建议,国家参照“双一流”和“双高”建设计划,设立专门的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支持一批应用型高校建设成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
“我们要落实‘分赛道’机制。”汪小帆认为,要在学科评估、学位点增设、国家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有效区分,通过设定研究型和应用型高校的不同赛道,建立适用于应用型高校的评价体系,并完善构建绩效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激励应用型高校特色发展。
汪小帆还建议促进“共同体”建设,试点在应用型高校相对集中的区域组建区域性应用型高校联盟和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更大规模上深入推进实质性资源共享、基地共建、教师互聘、课程共建、学生交流、学分互认等,把各自的特色优势汇聚成共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