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新农班”学子随导师“逛”市场
大学水产课搬到生鲜市场上
来源:文汇报
作者:吴金娇
日期:2025-02-22
■本报记者 吴金娇
“同样都是水产品,为何基围虾和小河虾的价格相差近一倍”“黑鱼的亩产可达到12000斤,如此高产的原因是什么”“黄浦江大闸蟹标志性品种‘江海21’,与其他螃蟹有哪些明显区别”……日前,在松江区玉昆生鲜集市,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高级工程师王春一边掂量着鱼虾,一边讲解水产品育种知识,开讲“开学第一课”。在王春的身边,围绕着学校农业专项班(简称“新农班”)60多名本硕一年级学生。王春一连串的提问,让不少学生抓耳挠腮。这一幕场景,让不少鱼档老板也吃了一惊:“大学生怎么跑到市场来上课?!”
跟着学校导师“逛”市场,随行业导师走访农业合作基地,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这样大规模的实践课将成为“新农班”常态。接地气的课程,能够吸引青年学生吗?
南美白对虾、日本青虾、团头鲂、黑鱼、中华绒螯蟹……来到生鲜市场的水产品档口,各种鱼虾琳琅满目。给学生讲起水产品,王春滔滔不绝。不过,课程伊始,王春感觉“现场有点冷”。
多数学生对水产品的认识有限,有人说不出它们的学名,也有人分不出海水虾和淡水虾,更多学生只想远观、不敢上手。
“拿起来,摸摸看。有什么问题,既可以问我,也可以问摊主。”在王春的再三鼓励下,几位女生开始捞起几只南美白对虾细细端详,向摊主提问。课堂气氛,也逐步升温。
“水产学院的学生,不亲手触摸水产品,不到一线实践,往往连问题都提不出,又何谈热爱专业、学好专业呢?”王春告诉学生们,“对应用型学科来说,要想学到真知识,解决真问题,就得带着问题走进一线,带着思考再回到课堂。”
所谓“新农班”,就新在社会实践、专业课程模块。
上海海洋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李玉峰介绍,学校目前已和多家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除了增加社会实践课时,整个教学更强调一线的现实场景;专业课程模块上,综合了水产、经济管理、智慧农业等专业知识。此外,从大三开始,学校将按照学生兴趣,将其送进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乡村振兴示范村一线,由行业导师“一对一”带教,保证每个学生在基层锻炼的时间不低于两年。
校方介绍,此举是为了培养有志于从事农业农村生产管理、经营管理活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学校还设立了淘汰和退出机制。简单说,考试成绩不是唯一的考核标准。学生的实践能力,对行业发展的深度思考能力、前沿的关注等都作为评价标准。
“归根到底,还是要热爱。”王春结合自己所带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水产与生命学院学生初次就业,与水产行业签约率超过90%,但几年后,转行的学生比例同样很高。因此,如何为行业留下更多人才,这也是“新农班”开设后需要解答的一道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