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数智技术上好大思政课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刘素贞 日期:2024-12-16
■刘素贞

新形势下,高校应善于运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智技术上好大思政课,引导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应用场景——

共享资源,打造思政课教学知识谱图。运用数据采集技术收集大思政课教育资源,并将知识集群化、模型化,从而打造一个立体化、开放式的学习和教育资源知识谱图,满足全场域、全时段的学习和教育需求。大数据自适应学习算法还可对教育资源进行动态优化,对学习教育资源的使用频次、反馈和评价等进行跟踪,不断丰富大思政课知识图谱。

定向匹配,实现教育对象分众化、精准化。如针对不同类型学校、院系、专业、年级的学生,运用数智工具收集、分析和识别其特点、意图和需求、偏好,对热点问题的关注点、高频词、情感态度,精准供给大思政课教学内容,开展差异化教学。

激活感知,提升“交互式”“全感官”学习体验。调用各类视频信息和网络数据,实现教育内容扩容和倍增;借助可视化展示技术开展“沉浸式”教育,运用文生视频模型、数字孪生开展“互动式”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应用原则——

价值性和工具性相统一。数智技术渗透性强、穿透性强,技术应用与创新必须在坚持价值理性底线与追求价值理想中稳步前行。在保持思想政治引领性和育人性的同时,力求科学性、时代性和创造性发展。

智能性和安全性相协调。数智技术越发达,双刃剑效应越凸显。要以技术发展促进安全、以安全保障发展,加强关键信息的技术保护,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和技术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工作水平,持续提升数据安全防护能力。

技术革新与日常教育相补充。“数智+大思政课”不是以新技术取代日常思政课教学,而要注重互动补充、形成合力。数智技术带来“全时空”的教育资源、“全感官”的交互体验、精准化的数据追踪、智能化的考核评价等革新,但无法替代师生在课堂上的知识传导和火花碰撞,以及思政课教师、思政工作者与学生面对面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动,更无法替代学生身入红色教育基地收获的心灵洗礼,以脚步丈量改革开放最前沿、乡村振兴第一线等体悟到的新时代自豪感。

(作者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