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周运中
日期:2024-11-15
■周运中
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到达了东非沿海,有众多碑刻铭文和古籍记载为证。近年来发现的郑和下西洋船队随员、淮安人相复的墓志铭,进一步佐证了中非交往史上的这段佳话,值得认真研究。
明代宣德六年,郑和在长乐所立的碑文记载:七次下西洋,抵达忽鲁谟斯(今伊朗霍尔木兹)、阿丹(今也门亚丁)、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又记载:第六次下西洋时,木骨都束进贡花福鹿(斑马)和狮子,卜剌哇(今索马里巴拉韦)进贡千里骆驼和鸵鸡(鸵鸟)。明代苏州文献收录的太仓刘家港《通番事迹记》碑文,也有相同的记载。
据《郑和行香碑》记载,郑和于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在泉州灵山行香。大船队在同年秋冬季节自福建启程,到达占城、爪哇、彭亨、锡兰、柯枝(今印度科钦)、古里(今印度卡里卡特)。大船队到达锡兰时,派分船队经过溜山(今马尔代夫)再向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麻林等地。
关于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的文献记载,一大类属于地理志。明代《郑和航海图》画出了东非海岸的很多地方;船员费信的《星槎胜览》记载了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的情况,竹步位于今索马里南部朱巴河口的琼博地区。此外,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指出,在1458年威尼斯人弗拉·毛罗绘制的世界地图上,东非海岸的迪亚布角旁边有文字记载:约在1420年,有中国的帆船越过印度洋,经过男女岛,绕过迪亚布角。
另据《前闻记》记载,七次下西洋的人员包括“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算手、医士、铁锚木艌搭材等匠、水手、民稍人等,共二万七千五百五十员名”。其中,通事是翻译,书算手是文书兼会计,办事疑为商人。
不过,当时一些人其实是不想下西洋的。明代都穆《都公谈纂》记载,衢州的医生毛某被征调,献上宝贝后得以逃脱;苏州人徐谅因为数学好,被选中做会计,以母亲去世为借口避开。
东非虽然有黄金、象牙、香料等上等商品,但路途遥远、风险最大,很容易出现各种事故。淮安人相复被选调去东非贸易,很可能是因为他有着丰富的从商经验,能够鉴定商品的珍贵程度。
相复参加的是第五次下西洋,经过南海、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阿拉伯海,才到达麻林。按照《郑和航海图》上画出的位置推测,麻林应该是今肯尼亚东部重要的海港城市马林迪。近年来在马林迪附近发现了很多用明代中国瓷器装饰的墓柱,亦可证明麻林与明代有着繁荣的贸易往来。
相关史料还记载了“麻林遣使来朝贡麒麟等物”一事。《明实录》记载,永乐十三年十一月,“行在礼部尚书吕震请奏,麻林国进麒麟将至,请于至日率群臣上表贺”。
(作者为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特聘研究员、南京大学海洋文化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