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育布局赋能产业科技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胡卫 日期:2024-01-05
胡卫

近年来,上海的教育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各项指标已进入全国乃至全球前列,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尤其是教育与科技、产业、人才相互支撑和互相赋能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亟需优化布局、深化改革,以更好地驱动和引领城市发展。

就总体而言,上海高等教育实力处在全国前列,但不少普通高校办学定位不够清晰,表现为:盲目贪大求全,专业设置重复;优势学科专业缺乏,人才培养规格趋同;课堂教学模式陈旧,教育质量普遍不高。这些状况导致本市高校与区域主要新兴产业、发展急需对接度不高。

为此建议:调整重大专项资源配置重点,引导高水平大学超常规布局具有跨界、前沿、未来特征的学科,譬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

合理规划同城不同类型大学学科专业布点。强化同城高校学科、专业和人才资源共享协同,打造特色鲜明、相互协同的学科专业集群。切实增加财政对人员经费的投入,健全绩效工资激励机制,大力提升市属高校特别是公办高职的造血能力。

建立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需求快速响应联动机制。在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上,借助大数据平台,助推高校迅速对接行业企业需求,着力创建一批产教融合示范院校与示范项目,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相互匹配和相互促进。

除了切实优化本市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也要着力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上海虽然推进了中考改革,但中考后的“普职分流”按成绩弄成了“普职分层”,引发的焦虑加剧了考试竞争,影响了“双减”目标落实。另一方面,一边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一边是用人单位招工难,难以招到适合的人才,尤其是技能型人才。

为此建议:大力兴办综合高中。改变目前职业教育和普高教育泾渭分明的现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全面探索建设综合高中。综合高中不是中职普高化,而是将高中学术课程与技职课程融为一校,在综合高中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由学生自主选择普高课程或技职课程,完成规定学分高中毕业。

建议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加快建设两类高考制度。上海可依托当前的春考制度,建设职教高考制度,除了高职院校采用职教高考招生外,所有上海本科院校,以及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也通过职教高考招生,为选择技职课程的学生提供平等的升学与发展机会。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特别支持企业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专业、教材、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出台专门政策,鼓励高校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建设产业学院等,尤其是要让高校师生到“闻得见硝烟、听得见枪声、看得见战场”的头部企业去学习、见习和研究,构建高校、科技、企业、人才循环联动的机制,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两张皮”问题。

上海正在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加快建设开放枢纽门户。然而,本市国际教育资源短缺,导致一些在国际间移动的家庭很难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教育资源。

建议大力提升本市教育国际化水平,具体而言,建议扩大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鼓励理工医类高校在专业基础课程领域大胆引进、使用国际最新最前沿的原版课程教材,积极引进相关专业外籍教授来沪教学或科研。

还应加快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上海要为“留学中国首选地”做好积极准备,在加强市属高校全英文专业及课程开设的同时,采取内培与外引相结合的方式,补上双语师资不足这一短板。同时,优化境外人员子女就学政策,探索民办双语学校人才长程培养模式等。(作者系市政府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