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实验室就是十几个小时,整个寒假要处理5000多个数据

留校过年,把科研做得更细致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李蕾 日期:2023-01-25
■本报记者 李蕾

“爸爸妈妈,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啊!”“爸爸妈妈,兔年平安、万事如意啊!”……这几天,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三年级学生陈金牛、硕士研究生三年级学生徐洪敏各自和家人们视频通话拜年后,便在宿舍打开电脑处理起一组组复杂的实验数据。

春节假期,不少人回家和亲人们团聚,但仍有一些人坚守在自己的科研岗位上。“一些实验还需要再完善,上百条数据等着核实处理,想争分夺秒把时间补回来,尽可能把科研做得更细致。”这是同济大学两位留校做科研学生的共同想法。

“泡”在实验室里争分夺秒

“这是我第一次留在上海过年。”寒假刚开始,老家在山西的陈金牛便抓紧时间在实验室里做实验。陈金牛告诉记者,在此之前,样品通过科考船在海底打钻,把海洋沉积物取上来,再按相同间隔进行分样,进行年代的测量。

和陈金牛一样“泡”在实验室里的,还有来自贵州铜仁的徐洪敏。别看她是个女生,可是一钻进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这其实是实验性质决定的。”徐洪敏说,有一道程序叫“过柱”,通过加入不同浓度、不同量的酸,分离出想要测试的目标同位素。“这一步骤对清洁度要求很高,因此需要在超净室中完成。”徐洪敏解释,仅过柱这一步骤,需要连续做上十几个小时,不能中断,一天最多能处理约24个样品。

实验完成后,等待他们的便是大量的数据处理。“通常一个样品量,需要处理5倍左右的数据量。”徐洪敏介绍,实验数据第一步先要检查是否有效,如果数据无效,就要进行重新测试,有时为了高精度,还需要和标准样品的数据进行校正。陈金牛打算利用寒假进行数据统计、计算和校正,并进行论文的作图和撰写,“整个寒假要处理5000多个数据”。

坚守严谨求实的科研标准

陈金牛、徐洪敏所在的科研团队,主要从事大陆边缘沉积及环境演变研究。而他们的导师,正是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的杨守业教授。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要把它追下去。”担任研究生导师的20多年来,杨守业教授教导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创新,要有兴趣和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同时,又特别强调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教导学生要“大胆假设,小心论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2019级博士生张驰说,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杨老师一直坚守严谨求实的科研标准。在一次基础数据采集实验中,张驰认为测试200个就完全满足实验要求,但杨老师坚持要把采集到的700个样品全部测试完毕。“基础数据中会挖掘到许多关键的重要信息,许多关键科学问题就藏在大量基础数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