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并且提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等三个方面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长期以来,我们一般更多强调中国之所以注定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主要由于“独特的历史命运”和“独特的基本国情”,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是注定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的第一个独特,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理解,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
“独特的文化传统”不仅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也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互补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由于每一个民族生存方式以及生存和发展所面对的问题具有特殊性,所以每一个民族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不同的特性和传统。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如果只有相通性,那么只构成结合的可能性,并不构成结合的必要性,因为如果一种外来文化在本土文化中“古亦有之”,则本土文化没有必要吸收这种外来文化。所以,当外来文化本土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强调两者之间的互补性。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期,更加重视两者之间的相通性,如习惯于用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做“注释和证明”,那么,对于今天来说,进一步中国化一方面仍然需要重视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相通性,但另一方面更应该重视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互补性。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时,强调“独特”的价值观念;在阐释传统文化对治国理政的镜鉴时,强调“独特”的治国理政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独特性可以和马克思主义构成互补性呢?据考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在创建工人阶级政党时,对党性的内涵以及党性修养的必要性等问题都十分关注,并提出一些观点,但并没有直接地、明确地提出系统的党性修养的理论,也没有提出党性修养的概念。而重视修养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和优点。中国共产党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首次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重视的“党性”,与中国传统文化所重视的“修养”结合起来,提出“党性修养”这一概念并形成系统完善的党性修养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学说。
当然,如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具有相通性,但是相通性并不能简单等同起来一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具有互补性,但是互补性并不等于就可以简单相加。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修身养性,而是按照无产阶级的特性来改造自己,与古人修养有着本质的区别。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本文作者:陈方刘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