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学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面对的减灾需求,携手国际伙伴共建科技协同减灾机制,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获悉,5月11日上午,“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大会在北京开幕。
此次大会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牵头承办。
中国科学院院长、“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白春礼在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携手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和实现国际社会经济繁荣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的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有责任和义务为建设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带一路”贡献科技智慧和力量。他还表示,“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作为首个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运行的综合性国际科技组织,将积极深化与沿线各国的科技合作、携手应对共同挑战、促进民心相通与人文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秘书长减灾事务特别代表水鸟真美发表了视频演讲。她指出,防灾减灾是“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其核心是巨大的创新创造潜力。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快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随时都有可能引发新的灾害风险,她非常高兴看到中国政府为确保“一带一路”建设的风险可控和可持续性而采取的积极措施。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表示,由于强烈的构造运动、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频繁的气候极端,在“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地区,特别是天山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东部、南亚等地区,都受到各种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我们需要携手并进,加强科技合作,分享不同国家的科技创新成果,构建更有效的减灾平台。
会议期间,还将举办丝路文化与发展主题论坛,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焯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研究员、“北斗女神”徐颖研究员、“火星叔叔”郑永春研究员与青年学子和社会公众一同探讨“一带一路”的历史与展望、当代中国的全球观念与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畅想、北斗与“一带一路”、 人类面临的重大天文灾难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据悉,此次大会还将倡议成立国际减灾科学联盟,并推动发表《“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
栏目主编:黄海华
本文作者:黄海华
文字编辑:黄海华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