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馆从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引进的“灭绝:并非世界末日?”巡展项目,于10月25日起在自博馆B1临展厅对公众开放。作为上海科技馆国际合作交流成果之一,该展首次走进亚洲,它将带领观众越过渡渡鸟和恐龙去寻找地球生命演化历程里的“幸存者”,探讨生物灭绝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渡渡鸟又称毛里求斯多多鸟、愚鸠、孤鸽,是仅产于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一种不会飞的鸟。这种鸟在被人类发现后仅仅70年的时间里,便由于人类的捕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彻底绝灭,堪称是除恐龙之外最著名的已灭绝动物之一。这次展览展出的渡渡鸟模型出自英国标本制作大师之手,虽为模型,但它们身体上的羽毛却是货真价实的真羽毛,复原模型还参考了牛津大学和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鸟类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渡渡鸟的身体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肥胖。
这只比大多数恐龙蛋还要大的象鸟蛋来自马达加斯加,是世界上仅存的象鸟蛋标本真品,象鸟于1649年灭绝,据说目前全世界仅存25只象鸟蛋标本。
躺在深蓝背景里的勺嘴鹬标本仿佛在叹息自己的命运,据估计,这种野生鸟类目前存世不足200对。2011年,英国的环保主义者开始尝试用圈养的方式保护这种珍惜鸟类,只是不知道还来不来得及。
这些“家伙”也是频临灭绝的物种?!别着急,展览现场展示它们,是为了说明家狗、家猫、松鼠、兔子以及老鼠等哺乳类动物对于某些地区的物种而言是导致灭绝的“入侵者”。
1866年,数十亿只旅鸽从北美上空飞过,当时的人们形容这种鸟“遮天蔽日”。1878年,人类为了获得廉价的旅鸽肉,每天捕杀5万只旅鸽。1914年,旅鸽灭绝。
这种被称为斯氏燕蛾的美丽昆虫,人们最后一次看见它,是在100多年前的牙买加。
这当然不是什么生物,也不是古代的“电熨斗”,这是一块来自澳大利亚的“陨铁”。它和6500万年前,直径15公里,撞击地球并且导致生物大灭绝的陨石相比,要小得多。
斐济长角天牛是世界上最大的昆虫之一,随着它的栖息地不断被破坏,这种独有的物种距离灭绝,越来越近。
这是展厅里非常特殊的一张被人类灭绝的物种照片——“天花病毒”。天花曾经在20世纪带走了2亿到5亿人的生命,但是人类发明疫苗注射后,这种病毒在1979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销声匿迹”。
在过去的20年间,因为安哥拉内战,大角马羚的数量锐减了85%。
因为猫类的入侵,新西兰的鸮鹦鹉曾经只剩下126只,它们被人类带往一个偏远的岛屿而幸存下来。
曾经在中华大地四处奔跑的麋鹿因为过度捕猎和栖息地被破坏在中国曾经灭绝,依靠着早年“移民海外”幸存下来的麋鹿,才恢复了种群。
望着“婆罗洲猩猩”的眼睛,不敢想象这种猩猩因为栖息地日益缩小等原因,等待它们的未来会是怎样。
蓝鳍金枪鱼模型和一个罐头联系在一起,很容易理解这种美味的鱼类濒临灭绝的原因。
1972年,野生的阿拉伯大羚羊灭绝。得益于饲养繁殖计划,1982年,阿拉伯大羚羊重回野外,目前野生种群达到1000只。
摄影报道:张驰
编辑邮箱:89031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