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艺术宫,寻找专属于上海的乡愁
上观新闻
2020-01-14 21:11:51

布展间隙,画家黄阿忠坐在中华艺术宫展厅的长椅上休息。墙角,是他即将亮相“海上画家画上海”展览的作品《1949.5.27上海》,画的是南京路步行街上上海解放的喜庆场景。恍然间,他仿佛坐在了南京路长椅上,看着朵云轩门口的两棵熟悉的梧桐树。四五十年前,他就是在这两棵树下,望着朵云轩里心仪的名家画作和文房四宝,立下了当画家的志愿。“那里,是我乡愁的起点。”

岁末年初,人们往往回首往事,包括那些关于乡愁的记忆。为迎接2020年新春的到来,致敬上海,中华艺术宫将从1月18日至3月31日推出五个联合开幕的展览《2020—上海—你好》,包括“海上风华——贺友直画上海” “海上画家画上海”“新时代上海即时摄影优秀作品展“ “曾经的印记——馆藏上海风貌摄影作品展”“稚真稚美——儿童画上海”。5个展览如同5个切片,从不同视角和侧面勾勒着当下的城市发展脉络和市民日常生活。如果要问上海人的乡愁在哪里?答案,也许就飘扬在这些艺术作品中。

跟随艺术,寻觅记忆中的老上海


工作人员正在加紧布展。左图为油画《上海的弄堂》

上海的乡愁在和平饭店里,伴随老年爵士乐队吹奏过数十年的光阴;乡愁在金山镇上,一家老式肉铺里藏着斑驳的岁月痕迹;乡愁在街边小理发店里,延续着不知哪个年代传来的挖耳朵服务;乡愁在田子坊里,折射着这个时代的市井繁华……在“海上画家画上海”中,百余张角度纷呈的作品,描绘着城市的街道、街区的建筑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乡愁还在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画里。“海上风华——贺友直画上海”从他捐赠中华艺术宫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藏品中,遴选《海上繁华》《三百六十行》展出。老上海、旧街巷、市井生活、人间百态,在贺友直的笔下获得了新的生命与活力,上海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民间故事,在方寸间细腻地生动再现。

乡愁也在摄影家的镜头下。“曾经的印记——馆藏上海风貌摄影作品展”从上世纪80年代至2000年的时间跨度里,展示陆元敏、海原修平(日本)、陈刚毅三位摄影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或用宽荧幕式的街头黑白纪实风格,或以严谨的教科书式拍摄,又或以先锋、前卫的观念摄影形式,记录了上海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

乡愁是一种共同的城市记忆。黄阿忠喜欢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步行穿梭,记住沿街的一家家店铺的名字。上山下乡时,上海知青最爱玩的游戏就是店铺接龙,大家闭上眼睛,从南京路上的第一家店铺开始,一路说到外滩。一转眼五十年过去了,这一幕还清清楚楚。几年前,他在一篇有关曹家渡的文章里写到了沿街的一家家店铺,文章发到网上,引来百余篇跟帖,有人附和,有人辩驳某家店铺名字错了,其实是另一家店,那是上海人对乡愁特有的执着。

在黄阿忠看来,乡愁是一种财富,也是一种激励。“人们怀念老上海,怀念的是风情、风俗。其实那时候的生活很苦,但回忆起来却是苦中作乐。那时候出门都是步行,店铺就在你身边擦肩而过,现在出门常常打车,是我们忘记了看两边的风景。时代不同了,我们应该面对新的生活,所谓乡愁就是你从小的理想,怀旧不是低沉下去,而是一种砥砺前行的力量,激励我们更快地往前走。”

作品中感受上海温暖瞬间


画家李向阳介绍他的作品《俯瞰青草沙水库》

“不管是老上海人,还是新上海人,在上海住惯了,都离不开上海。”画家李向阳觉得,上海仿佛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即便偶尔出差,能当天往返也要当天往返。“上海的城市有温度,没有那么多戾气,并且年轻、有活力、包容。”

乡愁也是一座城市对生活在其中人们的吸引力。摄影作品无疑是展现城市生活最直接的见证。“新时代上海即时摄影优秀作品展”汇集了2016年至2019年以来,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举办的迎新即时摄影大赛中的约80幅优秀作品。这些精彩瞬间,记录了上海人的精神风貌和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记录了劳动者的爱岗敬业和勤勉奉献,记录了上海温暖美好的城市基调和悠久深厚的人文景观。

中华艺术宫教育长廊是艺术宫为观众,特别是小朋友们开辟的一块教育和展示空间。“稚真稚美——儿童画上海”展出来自上海各区的小朋友绘画和书法作品约百余件,鼓励孩子们用特有的视角来发现和描绘上海城市生活中的美好景致、日常生活中的快乐点滴以及童趣和梦想,那是他们未来的乡愁。

李向阳认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乡愁是童年时代庭前的一方荷塘,那是扎根在心灵深处,在长大后仍旧念念不忘的地方,也可以成为前行的动力。

“美术馆是市民教育的阵地,是城市文化客厅。我们敞开怀抱,欢迎社会各界来做展示。”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沈捷表示,系列展览期间还将推出导赏活动,邀请艺术家做讲座,举办亲子活动等,让大家感受到美术馆的美好,在这里寻找自己的乡愁。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钟菡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编辑:项建英
图片摄影:蒋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