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黄鱼做“野化训练”?水产专家:除技术外,制度保障更重要,石斑鱼等也需关注
上观新闻
2020-01-14 18:41:51

如果说前些日子有关“长江白鲟灭绝”的新闻只是令人扼腕叹息,却感觉离日常生活很遥远,那么近日“长江十年禁渔令”则逐步让更多大众关注起环保生态与餐桌上的密切联系。日前,浙江省又传来一则新消息:为了避免步长江白鲟后尘,东海大黄鱼正在接受野化训练。

野化训练是什么?大众最关心的“还能不能吃得到”、“贵不贵”等情况又如何?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就此请来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陈乃松进行解读。

浙江省南麂岛马祖岙海域,圆形的大黄鱼养殖网箱

餐桌上的常客如今竟成“奢侈品”

长江“无鱼”的窘境其实早已成为严重的水域生态问题。权威统计显示,过去的30年间, 白鱀豚、鲥鱼、白鲟、鯮鱼、拟尖头鲌等物种均由于长江流域的严重污染和过度捕捞而消失。保护鱼种已迫在眉睫,一种原本在餐桌上常见,而近年来越发珍稀的鱼种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大黄鱼。

据悉,大黄鱼原为东海最重要的渔业资源,位列中国“四大海产”之首,中国最著名的海洋经济鱼类,产量曾长期处在万吨以上。然而,由于过度盲目捕捞、种群结构退化等问题,东海野生大黄鱼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上世纪80年代始,在数量上已经岌岌可危。

陈乃松介绍,我国大黄鱼大体上分为3个地理种群,其中又以东海大黄鱼最为出名。“上世纪中期,苏浙沪日常的咸菜黄鱼豆腐汤、红烧大黄鱼等家常菜,多使用东海野生大黄鱼为食材,这在当今或许很难想象。”据透露,目前真正的东海野生大黄鱼每斤价格超过1000元,若是四五斤重的“极品”,其价格更可飙升至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目前,菜场所购的大黄鱼多为近岸人工养殖大黄鱼,养殖环境与真正野生环境差异较大,因此消费者也会有肉质粗、弹性差、味不鲜、腥味重等评价。

“目前,我国人工养殖的大黄鱼年产量有18万吨之多,市场售价也很低,平均约为25元/公斤,普通百姓基本均有能力消费,唯独野生大黄鱼才是‘奢侈品’。”陈乃松解释,也正因如此,大黄鱼的野化训练如今被提上了日程。

野化训练为大黄鱼创造新生长环境

2019年,浙江省科技厅农村处推出的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之一就是东海大黄鱼的野化训练,其目标为“3年将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恢复至1000吨”。陈乃松介绍,上海其实没有真正的海,只有河口,“由于盐度低,大黄鱼无法在上海自然繁育。”为此,本次野化训练也主要在浙江省范围内进行。

野化训练是什么?陈乃松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就像大熊猫一样,如果人工养殖的大黄鱼放到野外去能传宗接代,就算野化了。”据介绍,野化训练采取从纯人工到纯野生的逐渐过渡方法,首先,需要选择野化训练的“基地”,浙江海洋大学团队选择了中街山列岛附近海域作为基地,同时,还专门研发了一款专用的大型可降解网具。“大黄鱼的游泳能力并不强,因此在投放鱼苗后,它们是否可在自然海域捕食,又能否逃脱其它鱼类对它的捕食?”正是针对这一问题,网具起到了保护作用:鱼苗入海后,可先在网具内生活,在初期避免其被大型鱼类捕食,而自然的海况也可帮助其提升游泳、捕食能力。由于可自然降解,3至5个月后,大黄鱼也在该海域生活的周期吻合,确保了投放的鱼群能够融入野生队伍。

“不过,目前学界对大黄鱼的全生活史、洄游机理、生物习性等还需深入研究,以及自然栖息地的环境是否能适应大黄鱼的生存,这些问题都还需要思考。”陈乃松说道。按照目前增殖放流技术,放流存活率在1%左右,按1000吨产量计算,需要投放2千万至2亿尾大黄鱼幼鱼,在人力成本、经费上,也亟待更深入的考量。

陈乃松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我国大黄鱼的自然资源其实早已严重衰退了,恢复其资源在技术上的困难并不太多,而更需考虑的是,怎样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我个人认为,主要问题是放流的大黄鱼如何能免受再次被不当的人为捕捞,得以传宗接代。”他尤其指出,除了关注大黄鱼之外,其他经济鱼类,如石斑鱼等的资源保护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为此,他呼吁,“科学家努力攻克恢复渔业资源的技术性问题是值得扶持与鼓励的,但若要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必须有相关渔业资源保护法规的切实执行作为保障。”

栏目主编:徐瑞哲 本文作者:黄杨子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