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写好写出色”

发布时间:2004-06-06

“一定要写好写出色”

——记为对口支援报道倾注全部心血的好记者顾许胜

本报记者 郑正恕

顾许胜——一名党报记者、一位上海记者采访团成员。在圆满完成上海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万州五桥和宜昌夷陵地区的采访后,5月23日傍晚,他和大家一起乘飞机回到上海。一个多小时以后,当他踏进家门,却因过度疲劳而突然倒下了……

刚下飞机,顾许胜先给年已87岁高龄的老母亲打了一个报平安电话。6点多,他回到自己家。事先请一位亲戚替他做晚饭。一向充满活力、笑语连篇、活泼开朗的顾许胜,脸上却丢失了往日的笑容,第一句话就是:“好累啊!”接着,他问亲戚:“我叫你做的事怎样?”原来,出发前他请亲戚每天去买解放日报,并把他的文章整理出来。亲戚拿出报纸,他又问:“今天的头条是什么?”“报道云南谋发展的。”“怎么没有我的?”“你急什么,总得一篇一篇登。”“这倒也是。”他自言自语说。亲戚出于好意,有点嗔怪他:“看你累成这样子,就不能马虎点?”“那怎么行?”他争辩说:“我是代表解放日报出去采访的,我不仅要完成任务,而且一定要争取写好写出色。要知道,从万州到宜昌的高速船上,颠簸多厉害,在船舱里我还在拼命写稿啊。”这篇稿子就是发表在5月25日全球扶贫大会前夕,本报头版头条的长篇通讯《荒漠中的好兄弟》。

“五一”前夕,顾许胜刚结束山西采访,风尘仆仆赶回报社。他得知上海将组织各报记者分赴8个对口支援地区进行“扫描”式大采访,他将参加新疆及三峡库区那一组,二话没说,立刻着手准备。他利用过去在新疆采访时积累的关系,打了一整天电话,要求有关部门把上海与阿克苏共谋发展的资料电传过来。结果,各单位先后发来100多页传真。读到精彩部分,他又打电话给对方,一“侃”就是半天。赶在出发前,5月11日,他最先发了消息《阿克苏:观念转变促发展》。

应该说此行新疆等地,老顾不是没有思想顾虑,毕竟是上了岁数的人。他所在部门领导表示,新疆采访结束后,三峡一路可另派同志去。当顾许胜参加完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召开的动员会后,他满腔热情地说:“我要坚持到底,如果我半路退回,这对上海记者采访团、对解放日报的影响都不好。”抱着要全力以赴搞好这次宣传报道的决心,13日,他从办公室出发,拉着手提箱乐呵呵地踏上征程。

抵达乌鲁木齐当晚,紧张的采访活动就开始了。当地与上海有三四个小时时差,往往会在北京时间下午三四点才吃午饭,采访可持续到深夜11点,写稿至凌晨5点,一度成了众多记者的“家常便饭”。这一路中,数顾许胜年龄最大,但老大哥照样和小青年一起展开友好“竞争”。在阿克苏,集体采访完毕,顾许胜又约了几个援疆干部单独谈,从当地经济到援建思路,从希望小学到智力扶贫,海阔天空地聊,没日没夜地写。同行的记者打趣地说,分点“猛料”给我们吧。从阿克苏出发,3天半时间奔走了四个县,采访了26个点。温宿的果园基地、阿瓦堤的棉花滴灌、拜城的牧业养殖、库车的旅游资源等都让上海记者大开眼界,而各县领导的热情更加温暖着大伙儿的心。带队的市协作办夏荣耀同志说,一路奔波,有时一天要赶十几小时路。那时,老顾往往笑语不断,他的乐观精神鼓励着不少媒体记者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5月17日,顾许胜发自新疆的两篇报道《油龙正向东延伸》、《“智援”阿克苏求实求新》同时在本报一版中心位置发表。

到重庆后因时差没倒过来,顾许胜几乎一夜没睡。但第二天,他又精神饱满地投入了工作。和他同行的东方网新闻中心曾静回忆道:每次提问,顾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新闻眼”;每次发稿,总是他第一个奔出来发传真。他是我们中最敬业的一位记者。万州采访刚结束,他再次接受重任,还得赶写一篇综合性大稿来配合即将召开的世界扶贫大会。他脑子里一度松弛下来的“发条”立刻再度拧紧。在万州赴宜昌的船上,终于完成了本文开头提到的那篇力作。

回家后,顾许胜对他的亲戚也发出过一些感叹:“看来此行新疆,也许对我来讲已是最后一次了。今后,连续采访连续发稿的任务应该多交给青年记者了。”话语刚落,“啪”的一声,茶杯从他发麻的手中跌落。几分钟后,他倒下了,失去了知觉。他被送往医院,闻讯后,报社领导、好友、市有关部门、同去采访的媒体同仁旋即赶来探望,过于劳累的顾许胜却因脑溢血而昏睡过去,至今未能完全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