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内 > 北京来信 > 文章详情
为创作好描绘马克思革命活动的油画,这位清华教授借服装请模特,还花八千元买椅子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樊江洪 2018-04-24 19:46
摘要: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清华美院教授王铁牛创作出大型油画《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海牙代表大会上》,画面主题鲜明、构图精巧,人物众多,气势非凡,细节创作也精益求精。

                                           (一)

       坐在自己这件大幅的油画作品前,清华美院的老教授王铁牛久久凝望着,似乎想在主办方拉走作品之前再挑出点毛病。

       自从领回创作任务后,三个多月间,不管是外出还是在家,不管是走路还是静坐,王铁牛的内心总是不由得惦记着这幅画。他想通过自己的画笔和这个纪念主题,画出一位影响世界的人物、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的伟大形象。

       这幅画名叫《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海牙代表大会上》,描绘了马克思在1872年召开的海牙代表大会上,与巴枯宁主义者进行斗争的场景。

油画《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海牙代表大会上》全貌。

 

       国际工人协会是1864年在伦敦成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史称“第一国际”,马克思是实际领导人。1872年召开的海牙代表大会,可谓第一国际发展的顶点,大会在思想上粉碎了巴枯宁主义,在组织上把无政府主义代表人物巴枯宁及追随者赶出协会。正是由于粉碎了巴枯宁主义,才清除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道路上的严重障碍,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统治地位奠定了基础。而第一国际进行的几次反对分裂主义和形形色色的宗派主义活动,都是在马克思的领导下。第一国际领导人之一左尔格在海牙代表大会发言中,谈到马克思在协会总委员会的作用时,形象地比喻说:“我们希望不但要有一个头,而且要有一个大脑发达的头。”他话音刚落,与会者的眼光一齐注视着马克思。

       前苏联有一幅画,描绘了马克思在海牙代表大会上怒斥巴枯宁主义者的场景,画面采用俯视角度,马克思一脸怒气,攥起拳头,面向下方的几位巴枯宁分子。对于王铁牛教授来说,同样的故事,怎么在自己的画笔上表现?他思考了各种构图,最后选择了以大会主席台长桌作为横向延伸的基本构图、以巴枯宁主义者被清除出会场后主席台上多个人物的瞬间反应作为描绘的情景。

       只见画面上,位于画面视觉中心位置的马克思站在长桌前,身着笔挺大衣,腰板挺直,神态坚毅,正在发表演说。他的革命战友恩格斯处在画面的另一中心,在长桌之后,身子前倾,一动不动,似乎在认真听着马克思的讲话。一只手重压在桌面上,似乎认同马克思观点,产生了共鸣的坚强力量。其他人物,有的座,有的站;有看着马克思,也有看着会场前方;有拿着发言稿,也有情不自禁地举手表示支持……虽然神态不同,但都显示出反分裂斗争取得胜利的喜悦和大家希望团结起来开展斗争的心情。画面前方,有几把摆放不整齐的椅子,椅背上甚至还有围巾,椅子上虽然没有人,但表现出巴枯宁主义者被票决清除时、离开得匆忙而尴尬的样子。整个画面22人,在大尺幅油画中,每个人都需有所展现,同时还需保证作品的主题,可谓主题鲜明、构图精巧、气势非凡。

      “我第一次的构图就基本是这样,确实想了好久,脑子里不断涌现当年马克思作为第一国际实际领导人、其主张和做法在影响着与会多数代表的各种场景。我想,要突出他的庄重、坚强、领导才能和国际声望。”王铁牛介绍,正式创作,就以这个构图画了下来。由于胸有成竹,他画得较快,半个多月画作就初步完成。之后,就是不断进行局部修改,精益求精。

                                       (二)

       记者不久前来到王铁牛教授的工作室采访,欣赏到了这幅他还在精心雕琢的作品,感觉他在艺术手段运用方面,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王铁牛教授展示他的作品构思图。

 

      首先是平行构图,怎么突出层次?答案是用好光影。这种构图场面可以铺大、人物可以集中,但增加了表现丰富而立体画面的难度。王铁牛教授凭着自己的创作经验,借用光影,表现出了画面的层次。但见阳光斜射进会场,画中人物都受到自然光线的影响,面庞和身子等多部位和桌椅桌布等各种静物,均显示出不同的明暗。不仅如此,画面人物背后出现一个大大的窗影,尽管画得比较淡,但增加了纵深感。画家坦承,为了让光影的变化体现得十分仔细,他一有时间就站在作品前,边看边琢磨,不断进行细节的修改,比如那几把椅子,光照下的明暗充分显现出来,仿佛具备了生命。

       其次是画面场景,怎么体现真实?答案是符合透视。作为主题创作油画,又是20多位人物,讲求透视十分重要。画面人物距离虽然不大,但头型、身型还是有一点区别,假如画不出区别或者区别太大,就有失真之感。人物与静物的大小,也运用透视原理,符合现实逻辑。

       还有是场景细节,如何符合实际?答案是可能还原。十九世纪中后叶的欧洲城市,男女流行什么服饰?人们喜欢梳理什么发型和胡须?点什么灯?用什么文具?等等,这些细节,在王铁牛创作这幅画时,都十分在意。他阅览了上百本画册和书籍,发现那个时代的画面或者人物照片就拍下来,反复去看。他专门到某演出机构借来几套当时款式的服装,请自己的学生穿上当模特,在光照下做出画作构思所需要的不同动作,以此感受光影的变化。为了寻找一个羽毛笔墨水瓶造型,他去了京城好几家博物馆和家具城。为了画面上的椅子,他根据接近那个年代的图片资料,又多次跑到几家家具城,一遍遍比对,最后干脆花了8000元买回两把,在自己家中用不同的摆法,测试椅子的光影变化,寻找画好椅子的感觉。

       王铁牛说:“为马克思的革命活动作画,是一种荣幸和责任,我就是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在规定的时间里,把作品画得更精一些。”

                                            (三)

       在中国美术界,王铁牛是创作大型主题画作的高手,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他的许多作品出现在十余家国家级综合或专业的博物馆中,包括《清川江畔围歼战》、《北大营突围战》、《杨靖宇将军殉国》、《夜袭阳明堡机场》等十余幅大型历史油画。

       王铁牛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父亲母亲都是我国老一代艺术家,尤其是他的父亲王盛烈先生,曾任鲁迅美术学院主要领导,是新中国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代表作是《八女投江》。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之下,王铁牛从小就喜爱绘画,工作后在工厂和部队从事美术创作。他1977年创作的油画《周总理和大庆工人》,靠着扎实的绘画功力,最终入选了当年举办的一次全国性的美展,以后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性美展,并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印刷发行了几十万张,进入千家万户。

王铁牛1977年创作的油画《周总理和大庆工人》,在全国多家报纸刊出,其中《解放日报》刊登最早。

 

       这位生长在东北、如今工作居住在北京的著名画家,与上海《解放日报》还有一段缘分,以至于他至今对《解放日报》怀有感念之情。王铁牛拿出他保存的《周总理和大庆工人》印刷品说:“那是这幅画参加全国展览没多久,《解放日报》就让这幅画见报了,在大报里是率先刊登的。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坚定了我沿着艺术道路走下去的信心。”

       1989年,王铁牛主创完成中国第一幅全景画《攻克锦州》,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后来,他进入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成为国际级油画大师梅尔尼科夫的研究生。毕业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直到现在。

       说到这次为马克思革命活动进行的主题创作,王铁牛感到十分欣慰。他说,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能够参加描绘马克思的主题创作,是光荣的使命,也是一个画家的担当。一年前,他还应陕西有关方面要求,创作了一幅描绘任弼时向第三国际季米特洛夫报告中国抗战情况和中国共产党工作的大幅油画。如果有机会,他愿意参与更多主题创作活动。

       主办方的车来了,再过几天,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举办包括这幅画作在内的一个画展。望着远去的车影,王铁牛的心情还是有些激动……

      

 

图片编辑:项建英
题图:著名油画家王铁牛教授正在谈创作体会。
图片摄影:樊江洪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