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世界读书日,书店应该更有作为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封寿炎 2018-04-23 17:29
摘要:很多书店都具备专业的管理团队、运营团队和知识团队,拥有固定的、分众化的读者群体。这些恰好可以弥补政府部门的人才和能力短板,也可以跟公共图书馆的读者定位形成互补。

第23个世界读书日如期而至,观察上海城市的公共阅读,可以发现一些新的趋势和特征。其中一个日益鲜明的发展方向,就是公共阅读也在走向分众化和垂直化。阅读的人群和阅读内容都在不断分化和细分,阅读的深度也在日益专业化、深化。这是公共阅读在经历普及阶段之后,必然转向的一个新阶段。

 

公共阅读走向分众和垂直,一方面表现为出现一批专业化、专门性的公共阅读空间。比如,就在世界读书日前夕,浦东新区就同时推出了四个新型阅读空间:主打红色文化的“学习书房”,坐落在陆家嘴以金融为特色的“融书房”,展示黑科技产品的“张江科学城书房”,以及首推“共享图书”的“临港大隐湖畔书局”。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出现了一批专门化、专业性的阅读群体、阅读平台和读书活动。比如,思南读书会目前已经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闻名的阅读品牌。思南品牌读书活动不但有读书会、作家签书会,还有经典诵读会,甚至还有中外作家写读会,编辑部、出版社评稿会、选题会。这种阅读群体、读书活动的专业性和深度,早已超过了过去对公共阅读的认知。

 

公共阅读的深化,还使它溢出了传统阅读的固有范畴,开始尝试跟其他门类的文化活动互相结合,互动互补。去年底举办的首届“思南赏艺会”,就融合了民乐、戏曲、诗歌、茶道、香道、文学等门类的文化艺术进行跨界演出。与这种专门的节庆活动相比,在图书馆、书店等阅读空间里,不定期举办艺术沙龙、文化体验、文艺演出和创意手作等文化活动更是司空见惯。正在建设的上海图书馆东馆更是进行了颠覆性的革新。它的书库面积只有2500平方米,仅占建筑总面积的2%。书和书库已经不是唯一重心,图书馆从一个藏书、阅读的单一场所,升级为以阅读为核心的文化中心。读者不仅可以在完全开放的阅读空间里读书,还能体验音乐、绘画、手工等。它还提供众多开放空间,成为市民的书房、客厅和工作室,成为上海的“城市会客厅”。由此,公共阅读突破了常规的单向、静态模式,在动态化和跨界融合中带给读者全新的体验。

 

公共阅读的专业化和深化,无疑对阅读平台和读书活动组织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把最合适的图书推荐给最合适的读者,成为一件专业性很强、难度很高的技术活。组织读者对书籍进行深度阅读、挖掘、探讨和交流,并且取得学习成果,更是一项堪与大学教学比肩的专业化知识活动。这种公共阅读平台的运营,以及相关的公共阅读活动的组织,往往都超出了一般的民间团体、社会组织甚至政府部门的能力,需要高度专业的团队或实体机构来承担。

 

在分众化和垂直化的阅读趋势下,政府除了提供从市级图书馆到社区图书馆的各类阅读空间以外,还应该充分发挥遍布城区的书店的作用,使书店不仅仅是销售图书的商业机构,还能承担起公共阅读空间的职能。很多书店都具备专业的管理团队、运营团队和知识团队,拥有固定的、分众化的读者群体。这些恰好可以弥补政府部门的人才和能力短板,也可以跟公共图书馆的读者定位形成互补。但是,如果书店仅仅作为纯粹的商业机构,它们就会更加注重图书的销售和经营利润,很难把精力放在阅读群体的培育和公共阅读活动的组织上。如果政府从城市文化建设的角度考量,以提供补贴或者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鼓励书店运营公共阅读平台,组织公共阅读活动,那么像思南读书会这样专业、优质的读书活动,就很有可能在更多的书店里落地生根,满足更多市民读者对于深度阅读的需求,进而提高城市文化生活的档次和品质。

 

当然,提供公共阅读资源应该是一项惠及全体市民的公共政策,在充分关注分众化、垂直化的深度阅读同时,政府部门也要统筹兼顾一般性的阅读需求。特别是在闲暇时间普遍碎片化的情况下,如何使市民读者更便捷地获取公共阅读资源,培育市民在碎片化时间里的阅读习惯,这是新情况下提出的新任务。世界读书日每年只有一天,但“让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这一理念,应该适用于世界读书日之外的每一天。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