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转角遇到“周边型公寓”,这些代表上海门面的老大楼原来那么有故事
分享至:
 (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申知沪志 2018-04-19 08:50
摘要:周边型公寓到底是什么?

上海有一些出镜率很高的具有代表性的老大楼,比如位于6条马路组成的岔道口的武康大楼,淮海中路雁荡路西北隅的“弹眼落睛”的永业大楼,南昌路、茂名南路的交叉口东北角的回头率很高的南昌大楼等等。这些大楼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周边型公寓。

 

周边型公寓,一般是建在街道转角处,底层作为商店出租,既方便居民购物,又美化街景,但此型公寓朝向很难选择,且环境较为喧嚣。上海周边型老公寓较多,其中有一些特别有代表性。

 

1949年之前,由于地块分割的缘故,上海很多街角、不规则的岔路口转角都会呈现各种形状,如要建造一些容积率低、大方、宽阔的庭院式豪宅,实在勉为其难,那么巧妙利用地形拔地而起的高层公寓就应运而生。

 

这些高层公寓分布也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主要集中在原租界范围内,并随着越界筑路,沿几条东西干道向西发展。主要有贝当路(今衡山路)、霞飞路(今淮海中路)、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圣母院路(今瑞金一路)、迈尔西爱路(今茂名南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等周边地区。就公寓的数量和质量而论,原法租界的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原公共租界的沪中区域,数量和质量均属中等,沪东区域则数量极少,从以上介绍的这些老公寓中也可以看出这个规律。

 


武康大楼

这栋老楼可能是上海出镜率最高的历史建筑之一。

 

武康大楼所处的位置,在6条马路组成的一个岔道口上,6条路分别是淮海路(因东西方向而故有2条)、余庆路、天平路、兴国路和武康路。这些著名的道路与许多名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大楼建于1924年,投资方是当时沪上法资地产巨擎万国储蓄会中国建业地产公司。原名诺曼底公寓,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的设计作品。他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将建筑的平面设计成三角形。底层由于人行道不宽,建成法国风格的外廊式样,骑楼形成连续的券廊。整个建筑是法国文艺复兴风格。为解决采光和通风,在北面开2个口子。居室绝大多数朝南。户形的结构较灵活,有1~4户室,居室63套,佣人住房30多间。电梯3部,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其一、二层像个巨大的基座,三层、顶层有环通的走廊。第三层采用三角古典山花窗楣。四至五层,纵向有几组外挑式的阳台。立面三段之间有连续长通阳台形成三条腰线,中段最髙,为水泥仿石墙面。

武康大楼落成后不久的影像。I.S.S. 为 International Savings Society的缩写,也就是万国储蓄会

 

公寓建成后,大多数住户为洋行外籍职员,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许多西侨撤离上海,诺曼底公寓才开始出现中国住户。抗战胜利后,著名的孔家二小姐——孔令伟买下大楼,成为其最大业主。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著名电影艺术家郑君里、赵丹、王人美、秦怡、吴茵、孙道临夫妇等都曾经在此居住过。

雪后的武康大楼俯拍,犹如一艘破冰前行的巨舰(席闻雷 摄)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8月曾刊登过一篇名为《诗人孙道临》文章,其中这样介绍孙老在武康大楼的家:“孙先生家的客厅不大,一组沙发围成一个温馨的会客区。几座顶天立地的书橱沿墙而立,把个2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几乎占满了。好在朝南是一堵全透明的落地景观窗,窗外是一如半间客厅大小的阳台,摆满了先生平时栽种的绿叶植物。举眼望去,这些绿色盆栽植物又与路对面一幢白色建筑物大院内绿地连成一体,让你感到坐拥在孙先生的客厅里,仿佛就像是置身于绿树成荫的宽敞庭院里,给人以十分清新舒畅之感。孙先生告诉我,就为了这片难以割舍的美丽绿色,他在此一住就是近30年,从没动过搬迁他处的念头。”


西湖公寓

公寓1928年建成,原名华盛顿公寓(Washington Apartments)。位于衡山路高安路口西南角。建筑平面根据锐角形地形,沿街作V形布置。由于两面临街,底层作店铺。标准层由三个单元拼接而成,每个单元,设主楼梯和辅楼梯,平时供主人和佣人交通线路分开用,突发事件时供疏散用。除了楼梯外还设电梯一部,是上海公寓建筑中较早使用电梯的公寓。初建时,公寓为9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为8825平方米,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公寓。

1982年房屋大修时加建二层。该公寓摒弃当时在上海十分流行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风格,较早地接受西方现代建筑的理念,十分简洁。外墙为黄色水泥拉毛,当时在出入口门框及上方的窗肚墙上特意作装饰艺术风格的处理,图案用白水泥制作,图形抽象。

西湖公寓内面、入口门头及装饰(邱力立摄)

华商李石林、卓镛诗,是西湖公寓最初的主人,在建楼的五年后,两人以该公寓为抵押,拆借新沙逊洋行旗下华懋地产公司资金65万5千元法币。后因无法还本付息,只得将公寓以116万元卖于债主。后来买进的新沙逊洋行,7个月后以150万法币卖出,赚了一票。该公寓的设计师为亚历山大·亚龙一世(Alexander I. Yaron),他 是一位流亡上海的白俄军官,也是土木工程建筑师。他的作品包括著名的大华饭店(Majestic Hall),以及皋兰路圣尼古拉斯教堂。民国时期的名媛严仁美以及上影厂著名制片人丁里都曾是公寓的住户。


永业大楼

永业大楼,原名杨氏公寓(Young Apartments)位于淮海中路雁荡路西北隅,1933年竣工。大楼为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3266平方米,建筑面积10391平方米,由马海洋行设计,余洪记营造厂承建。建筑平面沿雁荡路为L形。底层设有19个商铺位和4个公寓出入口,另有一个汽车出入库。其标准层由4个大单元组成,各有专用电梯及垃圾道。 户型以2室户和3室户为主。转角处为4室户,还有少量1室户,大多户型为套间式,边角空间利用作壁橱。沿雁荡路的公寓朝向为东偏南约10度,故朝向较差,由于有些单元前后分户布置,因此部分居室通风很差。沿外墙大多设凸窗悬楼,有的还设有凸阳台,而层转角处原有弧形凹阳台。屋面圆形日光室上覆盖攒尖顶,类似北京天坛,中西合璧,很是别致。整栋建筑立面效果层次丰富,颇有韵律。公寓的围院内还有司机宿舍以及大楼管理处,也就是当时的“物业办公室”。

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永业大楼


瑞金大楼

原名爱司公寓(Estrella Apartments,Estrella为西班牙语“星”之意,多用于女性名),位于瑞金一路150号淮海中路口。1926年4月设计,1927年建造。占地面积0.7亩,建筑面积2941平方米。七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处路口转角,属上海早期建造的周边型公寓,邬达克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带有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立面间隔布置强调竖向构图的凸形窗,窗设竹节状细圆柱。上部双重檐口间饰半圆券的三联窗以水平线条相连。邬达克在凸窗之间设计了轻巧的挑阳台,虚实对比的手法使得立面更为活跃,上部腰线挑出,成为栅栏阳台,别具一格。

 


瑞华公寓

常熟路209弄1—4号, 原名赛华公寓( Savoy Apartments), 建于1928年。由法商营造公司(Minutti and Co.)设计。这幢九层高的建筑,造型简洁,风格突出,占地4233平方米,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

寓外立面细节(邱力立 摄)

 

建筑外墙面为水泥平板拉毛。屋檐下部和建筑底部的几何图案,及楼梯的铁花栏杆装饰,使整幢建筑体现出强烈的装饰艺术派风格。建筑师根据地块特点,将公寓主楼沿街布置,主楼后面建两层汽车库,主楼与汽车库之间设庭院。主楼底层4个主入口设在院内,避免受马路交通干扰,但沿街也有开设4个小门,便于住户进出。部分沿街开间作为商铺,锅炉房也设在底层。瑞华公寓从外观上看最显著的特点是,辅助楼梯处为敞开立面,更具层次感。外立面装饰带是抽象的云水图案,顶层是抽象的朝阳和凤纹图案,也算是装饰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该楼在20世纪50—60年代,曾经作为上海市委机关宿舍大院,有着许多故事,许多老一辈上海人在回忆起那段岁月时,都会提及这栋建筑。


南昌大楼

今天的南昌路,旧时是法租界的环龙路。在南昌路、茂名南路的交叉口东北角,即南昌路294—316号(茂名南路151—153号),有座造型别致的大楼,原名阿斯特屈来特公寓(Astrid Apartments ),如今的名称是南昌大楼。简单说一下环龙路的背景。清宣统三年,即1911年,法国人环龙(Rene Vallon)在上海进行飞行表演,不幸机毁人亡。为了纪念他,法租界当局就命名这条路叫“环龙路(Route Vallon)”。后来,1917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大批俄国流亡贵族集中住在法租界的霞飞路,在这里经商。环龙路毗邻霞飞路,所以也成为黄金地段。

20世纪70年代,站在锦江饭店楼顶南望,可以清晰地看到南昌大楼的背面(北立面)

南昌大楼茂名南路151—153号入口以及门头上方的ART-DECO装饰(席闻雷 摄)

郭氏家族的永安地产公司( property company Wing On)看准这个趋势,1933年投资兴建公寓,由俄籍设计师列文(W. Livin-Goldstaedt)设计,关于这位设计师的资料甚少。建筑8层,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196平方米。为平面楔形,楔端立面是建筑构图的中心。南昌大楼也是装饰艺术建筑风格(ART-DECO)较为典型的代表。

 

南昌大楼旧时被人称为“等级森严”。它在老上海滩上也是赫赫有名,其中的设计有但是甚是罕见的一梯两户,厨房和客厅的连接处还有3个多平方的独立备菜室,那是为招待客人,主人家的厨师可以把菜烧好放到备菜室中,再由佣人端上。电话线也是事先有了暗线,现在的住户仍在使用,说明以前每户都是配备电话的。在沿街的处于南昌路和茂名路路口的“V”型南昌大楼的后面,可以说是被南昌大楼包裹着的是一幢四层楼的保姆楼,在南昌大楼的每个厨房里,都会有电铃的设计,从这里可以和住在后面的“下人”联系,随叫随到。保姆楼里终日没有阳光,每个房间都是标准的7个平方,一楼原来就是车库。旧时这里每户都有冰箱和西餐台,后来因为合用套间的比较多,所以流失了不少。厨房里带烤箱的管道煤气灶在这里也可以见到。

栏目主编:栾吟之 文字编辑:栾吟之 题图来源:方志上海 内文图片来自于方志上海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