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上海高架桥下“灰空间”,除了设停车场、种灌木绿化,还能派啥用场
分享至:
 (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舒抒 2018-03-20 11:13
摘要:有设计师留言提出了新颖的设想,如希望在凯旋路轻轨站高架下方增加行李自动寄存设施,方便游客在上海最初和最后的停留,在商圈购物的人群也可将“战利品”寄存在桥下后继续“血拼”。还有人提出,凯旋路试点(长宁路-武夷路)段位于中山公园商圈,周边餐饮、娱乐休闲设施密集,能否在高架下方近轻轨站区域增设提前排队取号、获取优惠券的自动设施。

延安路高架下方有多少个停车场?又有多少处绿地?以“桥下空间”为主题的“行走上海2018——城市空间微更新计划”日前陆续发布了设计任务书,首个任务书聚焦位于延安路高架下方的新虹桥中心花园。

 

这处高架桥下的城市绿地位于上海历史最早的开发区虹桥经济开发区。在去年发布的《长宁区2017-2021年城市更新总体方案》,虹桥地区将在2021年完成区域综合配套提升,优化城区空间布局、提升重点区域土地效能等事项被提上重要议程。

 

在临近虹桥开发区的凯旋路,位于轨交3、4号线轻轨高架下方的桥下空间也被列入了今年城市空间微更新计划。如何通过优化轨交站点上盖和周边区域的功能与空间布局来提升城区品质?上海正从细微之处着手。

位于上海延安路高架下方的71路中运量公交车车站。

 


停车场和公园间缺乏“润滑剂”


 

春光明媚的周末下午,新虹桥中心花园内游人络绎不绝。记者在现场观察后发现,周末时段,该片区域的游客大多是周边居民和过路游客,其中带着孩子来游园、放松的家庭客流较为集中。

 

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的新虹桥中心花园建成于2009年,紧邻上海中心城区最重要的高架快速路延安路高架。公园有两处主要路口,虹桥路上的南门位于轨交10号线伊犁路站上盖,北门则与延安路高架下方空间“无缝接壤”。

 

然而,市民若想穿过北门前往延安西路地面,需经过一处桥下停车场。出于安全和管理等方面考虑,开通给市民的通行空间并不大,且入口处还设有护栏,推婴儿车或持有大件物品的市民需停车场管理员人工打开铁门方可通行。

新虹桥中心花园北侧入口紧挨着延安路高架下方。

花园北侧行人入口位于角落,并设有“S”形围栏。

 

公园近在眼前却找不到入口,原因之一是道路、停车场和城市公园之间的空间衔接不够顺畅,需要一些“润滑剂”。

 

“桥下空间”微更新试点项目长宁区规土局联络人告诉记者,上海城市建设发展到现阶段,桥下空间的现状利用状况已经与卓越全球城市的目标定位有所不符。本次选择的几处试点区段均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提升潜力。以延安西路高架新虹桥中心花园段为例,该片区域位于虹桥开发区和古北地区之间,紧邻中运量站点和轨交站点,交通可达性强,加上大绿地的吸引力,常年人流较多;另一方面,该片区域的桥下空间净高约5米,面积也较大,且桥下一侧紧贴新虹桥中心花园,可达性好,花园的北侧主入口就设于桥下,设计者可以有更多发挥。

 


欢迎可行性框架下的“脑洞大开”


 

延安路高架沿新虹桥中心花园段的高架下空间长度超500米,宽度约40米。本次微更新重点设计范围为花园入口广场,全长约300米,现有泵房、绿化、停车场等功能,目前场地四周均设有围栏。

新虹桥中心花园北侧入口位于延安路高架下方,桥下空间最为瞩目的是停车场。

 

在走访参与今年城市空间微更新计划的三类桥下空间后,记者发现,停车场、绿化灌木带和各类封闭区域是目前上海市区最常见的桥下空间形态。如凯旋路的武夷路至长宁路段,沿线的轨交3、4号线高架下方多为停车场和高耸的绿化带,位于武夷路至安化路之间的桥下区域还有一处垃圾转运站,也是此次微更新的重点设计范围之一。

 

微更新计划主办方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表示,桥下空间常为废物堆积、照明微弱、噪声尾气环绕的区域,成为人们容易忽略的“城市灰空间”。尤其是功能零散、环境单一的桥下空间,更亟待激发活力。

 

“但是,桥下空间有三大先天劣势。”长宁区规土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微更新试点消息发布后,不少市民对桥下空间的环保、交通和安全方面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也表达了担忧。因此,在征集到各试点区段初步设计方案后,试点组织者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和长宁区规土局将会邀请建设、交通、环保、绿化市容以及设计方案中涉及的部门、专家一起,共同开展相关论证。

轨交3、4号线延安西路站车站下方空间

一位行人正试图从平台上跳下进入人行道。

轨交3、4号线近武夷路段轻轨高架下方,图中区域行人无法通行

 

记者了解到,目前微更新试点中较受关注的问题集中在桥下空间到底应该扩展哪些功能。此外,也有设计师留言提出了新颖的设想,如希望在凯旋路轻轨站高架下方增加行李自动寄存设施,方便游客在上海最初和最后的停留,在商圈购物的人群也可将“战利品”寄存在桥下后继续“血拼”。还有人提出,凯旋路试点(长宁路-武夷路)段位于中山公园商圈,周边餐饮、娱乐休闲设施密集,能否在高架下方近轻轨站区域增设提前排队取号、获取优惠券的自动设施。

 

类似各种“脑洞”都将得到微更新主办方和长宁区规土局等部门的认真对待,接受公众、专家和政府部门的共同论证。

 


莫让“灰空间”变消极


轨交3、4号线轻轨高架桥下空间,图中为凯旋路安化路路口。

 

轨交3、4号线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工建设,2000年底3号线一期开始运营,成为上海首条以高架线路为主的轨道交通。2006年,轨交3、4号线共线运营段和延伸段完成建设,中山公园地区也随着轨交2、3、4三条线路的交汇成为上海市中心重要的交通枢纽型商圈,工作日早、晚高峰和周末的客流量尤为显著。

 

不过,恰恰在时常人潮涌动的轻轨高架下方,存在着多处被围栏和挡板阻隔、行人无法进入的空置地带。美国作家简·雅各布斯在其现代城市规划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到,城市中的功能单一区域都具有相似性,若功能单一的区域相互组成交界地带,往往就会成为城市中被人忽略的灰色地带,而这样的交界地带则被认为是城市中的“消极空间”,甚至成为城市边缘地带。

 

桥下空间无疑是典型的“城市灰色地带”。此次微更新试点,轨交3、4号线长宁路至武夷路段长度约580米,宽度在20至30米之间,主要由三个狭长的岛式空间组成,桥下空间包括社会停车场、绿化隔离带和市政用房。主办方希望借助微更新设计,探索高架桥下空间更适宜的业态、空间使用途径,尤其是通过空间整理和景观提升,提升垃圾转运站等市政设施的环境品质。

轻轨高架下方区域戛然而止的步行通道

哦,原来是要与机动车道暂时“共享”空间

 

如何让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变得越发消极甚至不易亲近,位于市中心滨水地带的桥下空间同样给了设计者们大显身手的舞台。在今年微更新计划中,苏州河沿线引桥桥洞空间的设计点多达四处,由西向东依次包括威宁路桥、古北路桥、内环高架和凯旋路桥。设计区域引桥长度在50米至120米不等,宽度在30米至50米之间,其中凯旋路桥下方还有一处半月形的滨水开放空间有待更新。

 

河边地带有“城市接缝处”之称。在规划专业角度看来,解决河边地带真空状态的常见方法就是建立公园。根据上海市住建委的数据,目前外滩至外环线的苏州河中心城区两岸42公里岸线中,尚未贯通的15.3公里有约63处断点,其中1/4位于长宁区段。去年底,苏州河慢行步道(一期)中山公园3号门至双流路段已正式开放,记者了解到,苏州河引桥的桥下空间微更新也将呼应苏州河贯通工程,并与苏州河慢行步道建设进行结合。

 

栏目主编:唐烨 题图来源:舒抒 摄
题图说明:轨交3、4号线车站,图中为凯旋路延安西路路口,这里集合了轻轨高架、延安中路高架以及人行天桥等多种桥下空间。
内文图片:舒抒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