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城事更新 > 文章详情
“惊蛰”高调登场:申城骤降12.5℃,雨日将延续4天
分享至:
 (8)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戚颖璞 2018-03-05 06:00
摘要:上海的初雷日,一般在3月中旬,即“惊蛰”节气的第二候。

本周“惊蛰”节气打头,天气以风雨雷电开场。受江淮气旋影响,今天(3月5日)上海有明显降温和大风天气,雷暴、短时强降水陆续登场,最高温仅11℃,相比昨天骤降12.5℃。

 

昨天,中心城区最高温一度逼近24℃,明明是一派明媚春色,怎么就一夜回到寒冬里?要知道,乍暖还寒就是3月本性。

 

昨天(3月4日),申城大回暖,气温图一片“火红”   图片来源:上海市气象局

 


“惊蛰”天气多变是常态

 

今天,申城迎来花式天气,气温跌宕,风雨雷电全部齐活。随后,天气情况逐渐平缓。预报显示,周二至周四有阵雨或小雨,周五起天气转晴,本周最高气温在11℃至15℃徘徊。

 

忽晴忽雨,衣柜都变得凌乱起来,羽绒服和短裙搭配又变成常态了?这是因为从“惊蛰”开始,上海就处于冬末春初的季节转换阶段,也是天气系统频繁更替调整的时期。

 

上海市气象服务中心首席服务官张瑞怡表示,“惊蛰”节气期间,日最高气温平均可以超过13℃,比较特殊的情况,日最高气温可接近30℃。但由于冷空气尚有一定势力,甚至会有寒潮向南侵袭,也会出现最低气温跌破0℃的情况。

 

天气多变是常态,但总体趋势是逐渐回暖的。

 


今年初雷日较常年偏早

 

受强对流天气影响,申城今天仍会会出现雷电。昨天,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了今年首个雷电黄色预警,晚间20时05分,徐家汇地区出现雷声。包括闵行在内的不少地区甚至出现冰雹。气象专家表示,强对流天气出现冰雹属于正常现象。

 

 

昨晚上海出现冰雹

 

初雷是“惊蛰”的最佳标配。“惊蛰”一词就是取自雷电之意。记录二十四节气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如此描述: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思是说,农历二月,天气渐渐转暖,开始出现春雷,原本冬眠或潜伏的动物开始苏醒。

 

上海的初雷日,一般在3月中旬,即“惊蛰”节气的第二候。个别年份在1月就有可能出现初雷。去年的初雷出现在2月22日,今年是在3月初,比常年偏早。

 

张瑞怡表示,以徐家汇站为例,上海全年各月份均可能出现雷电情况,其中11月至次年2月发生可能性较小,3月起有增多趋势,雷电主要发生在夏季7月8月。

 

 


中国古代的避雷智慧

 

雷电具有一定危害性。中国古建筑以石木结构居多,一旦触雷有可能引发火灾。古人在有限的条件下,开创了多种避雷方式。

 

慈氏塔的防雷技术,比著名的富兰克林试验还要早上 500年,相传是中国最早的避雷建筑。位于洞庭湖畔的砖塔慈氏塔,高39米,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年至741年),后于宋朝淳祐年间(公元1241年至1252年)重修。一般而言,塔顶中心会有一根铁杵,几根铁链从中心沿着凸起部分延伸到翼角,起到固定宝塔的作用。但慈氏塔的8条铁链至翼角处尚不终止,而是逶迤垂下直到地面,如此一来,铁杵就成了避雷针(接闪杆),铁链就是接地的引下线。

 

被称为中国最早使用避雷设备的古建筑慈氏塔

 

古代宫殿屋脊上的龙舌金属条,同样是避雷设施,如今已不多见。清代来华葡萄牙人安文思曾在传记《论中国的文字和语言》《中国的十二大奇迹》描述了龙舌金属条的模样。皇宫的屋脊上装饰着一些兽头,巨兽的舌头指向空中,其腹内穿过金属条,金属条一端插入地里。当闪电落在屋上或皇宫时,闪电就被龙舌引向金属条通道,并且直奔地下而消散,而且不致伤害任何人。安文思所指的龙舌金属条,就是避雷装置的接闪器。腹内的金属条即引下线,且其另一端插入地中(接地)。

 

图为古建筑屋脊的金属兽头

栏目主编:张奕 题图来源:葛晓婵制作 图片编辑:苏唯 编辑邮箱:shgcggkj@126.com
未署名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