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前沿风 > 文章详情
新春走基层 | 梁启超故乡的陈皮产业之变
分享至:
 (14)
 (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2018-02-19 06:29
摘要:每个新会人的记忆里都有这么一个陈皮罐子。它藏在奶奶房间里最隐蔽的角落,从不让小孩子靠近半步。只有在每天做饭时,奶奶才会从这个“宝箱”里拿出几瓣陈皮,切成丝儿丢进汤里,阵阵陈皮清香就从那咕噜咕噜沸腾的炖汤里飘出来。

 

广东新会茶坑村,珠江出海口崖门水道旁一座普通的岭南村庄。这里盛产一种新会茶枝柑,果皮晒干以后经过多年的陈化,能变成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陈皮,因而被誉为“中国陈皮之乡”。

 

数百年来,茶坑村人世世代代种柑晒皮,浓郁的陈皮果香弥漫在村头巷尾,流淌在百家餐桌上,而这些年,随着陈皮产业的快速发展,这股果香又飘散出不一样的“味道”。

 

陈皮的故乡——广东新会茶坑村。

这里有成行成市的陈皮铺子。

 


梁启超故居与门前的陈皮老店

 

茶坑村的出名,还因为一个人。从村口小路进入茶坑村,夕阳已斜在紫红色的天边,袅袅炊烟开始在村落里四处升起,一条绿树掩映、修葺平整的幽静小径通向村子深处的一幢青砖土瓦平房,这里是中国近代思想家、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年少时读书、成长的地方,每天都有上百慕名者来此寻访。

 

梁启超故居。

 

到傍晚闭馆时分,梁启超故居送走了最后一批客人,他们恋恋不舍地迈出故居大门,又转进了隔壁一家“梁氏陈皮店”。老板娘梁氏正坐在门前一把椅子上淘米洗菜,见有客人又热情地招呼起来:“买陈皮吗?有5年、10年、20年的,还有陈皮花生、陈皮红豆沙……”

 

梁家的陈皮店已经开了三代人了,店里最老的53年陈皮就是梁氏的太爷爷留下来的。由于靠近梁启超故居带来了游客生意,6年前梁氏又收购了隔壁家几块地,扩大了自己的果园。“自家种,自家晒,自家卖”,在茶坑村,这样的陈皮店有100多家。

 

故居门前的陈皮老店和老板娘梁氏。

 

茶坑村背靠凤山,从村里远远望去,绿树环抱中,一座建于明朝的古塔高耸入云。“那是熊(读“泥”)子塔,熊字下面少一点。”梁氏告诉我。“有这个字吗?”“这是新会特有的字,大家都知道。”这位淳朴的中年妇女笑称自己没念过高中,但唯有这个字最熟悉不过,因为茶坑人种柑晒皮,都与这个塔的一个传言有关。

 

不是所有柑皮都能做成陈皮。陈皮以广东所产为佳,而新会陈皮又是广东陈皮中的最上品。新会为何能盛产最优质的陈皮?民间有一个传言——能用肉眼望见熊子塔的地带都能种出最好的新会柑。这种说法不无根据。据《新会县志》记载,熊子山下,河流纵横,谭江和西江支流在此汇入银洲湖,凤山突起于西江冲积平原的万顷沃野之中,河流流经地带便是最适宜种植新会柑的地方。

 

从村里能远远望到高耸的熊(读“泥”)子塔,陈皮的传说从这里开始。

 


陈皮香从寻常百姓家飘到现代工厂里

 

“陈皮香,香在风中,陈皮香,香在心里……”这是当地流传的一首由民间音乐家黄芳芳、李振明创作的《陈皮香飘万里》。在新会,陈皮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怀。

 

每个新会人的记忆里也许都有这么一个陈皮罐子。它可能是一个带铝盖的玻璃罐,也可能是一个吃完洗净的铁饼干盒。它藏在奶奶房间里最隐蔽的角落,从不让小孩子靠近半步。只有在每天做饭时,奶奶才会从这个“宝箱”里拿出几瓣陈皮,切成丝儿丢进汤里,阵阵陈皮清香就从那咕噜咕噜沸腾的炖汤里飘出来。

 

如今,新会人家家门前晒着满地陈皮的景象已不再,但奶奶的陈皮罐子还在,里面的陈皮也越陈越香。这些陈放了30年以上的收藏级陈皮在市面上已经卖到3000元一斤,但奶奶从没想过拿去卖,只是在每天那最平常不过的饭桌上,一家人共同分享它的美味。

 

树上的茶枝柑。

遍地晒陈皮。

陈皮存放在玻璃罐里。

 

新会人世代种晒陈皮,但过去,大多数人都只是晒来自家吃,少有人拿去经营,更没有想过有一天,陈皮会成为一种产业,甚至远销海外。而这,与一个家族分不开。

 

在位于新会城郊的一个柑围(新会人对柑园的称呼)里,摘果人把那些在阳光下缀满枝头的硕果一个个剪下。在收果的同时,果农便三五成群地在一旁开剥果皮了。大红柑在他们手中快速地转动、翻滚,柑子肉像变戏法一样从皮上剥离出来,只剩下一块“三瓣皮”,如红色蝴蝶一样张开着翅膀。一个果农一天能剥果100斤。柑皮比柑肉值钱多了,他们把果肉低价卖掉,把果皮收集起来,装满一车车运出柑围,运往工厂,开始“一条龙”生产。

 

这天,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又从会城驱车40公里来到城郊的柑围。每年果熟时节,他都要亲自来监督收成,柑子的质量、等级、数量,他了然于心。一边听柑围负责人介绍今年的收成情况,他一边剪下一颗大红柑仔细观察,然后满意地放进筐里。他是百年陈皮老字号新宝堂的董事长陈柏忠。

 

陈家自光绪三十四年开始创立“新宝堂陈皮铺”,那年陈柏忠的曾祖父45岁。四代人,一个百年老号,即便经常有人“嘲笑”陈柏忠年纪轻轻为何要去卖陈皮,但这个年轻人却毅然地守住了这份家族生意。如今,新宝堂已经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陈皮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单位和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拥有从种植、批发、加工、零售到生物科研的完整产业链。

 

 陈皮酵素生产现场。

 

位于新会新城区福盛路9号,新宝堂一处全新的生物科技园正在密锣紧鼓地生产着一种名为“陈皮酵素”的特殊产品。在传统的生产工艺里,柑子剥皮后,大量不值钱的柑肉都会被丢弃,新宝堂想出了一种变废为宝的新方法,在柑肉中提取出原汁,加入药材和酵母菌,通过发酵技术生产出具有高营养价值的酵素产品。

 

一个大型车间里装有分拣机、传送带、分离机、压榨机,柑肉在传送过程中分离出果核,提取出原汁,然后放在一排排包裹着红布的巨型瓦罐内发酵。去年12月1日,新宝堂生物科技园正式落成,这项联合中国医药大学、台湾南台科技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6所高校科研团队研发的“陈皮酵素”也首次面世。陈柏忠表示,随着陈皮酵素市场的建立,整个新会柑的皮、肉、渣、汁、核都将充分开发出来,对新会陈皮延伸产业链和调整产业结构有重要意义。

 


价比黄金的陈皮可“挂牌交易”

 

从市中心出发驱车10公里到市郊,远远地一个写着“陈皮村”的高大塔楼映入眼帘。“新会陈皮村”是一个陈皮主题旅游景区,2013年建设至今,已成为一个占地10万多平方米,集陈皮交易、特色餐饮、休闲养生、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商旅文综合体。

 

陈皮村。

制作陈普茶。

 

村落里的房屋采用竹、葵等植物进行铺装,小桥流水与园林院落之间,各种各样的陈皮制品都能在这里购买到。把晒干的普洱茶塞进柑果里,晾晒在太阳底下一段时日便制成了“陈普茶”。将花生和陈皮等药材按一定比例一起烧煮后再风干,老邝家的“陈皮花生”配方是经营多年摸索出来的。“金马牌陈皮店”已经做了15年陈皮生意,店里最贵的35年陈皮卖到29800元一斤,是老板从农村老人家里“收”回来的珍品。

 

“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陈皮永远不会贬值,因为年份越长价值便越高。拾起一片陈放了一年的“新皮”凑近一闻,能闻到清新的果香;拾起一片30年以上的陈皮,一股浓郁醇厚的香气便扑面而来——不同年份的陈皮,通过气味、成色、手感便可判别。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陈久者良”的说法也得到医学验证,研究表明随着时间增长,陈皮中的黄酮类成分会增加,而挥发油成分也会改变,刺激性减少,品味更醇和。

 

价值每公斤110万元的88年陈皮。

“一两陈皮一两金”。

 

由于陈皮“陈久者良”的特点,又催生出一种“陈皮银行”的仓储服务。在陈皮村的陈皮交易中心,每天来此交易的客人络绎不绝。客户下单购买柑围里的柑子并支付相应加工费后,陈皮村公司便到旗下承包的果园里采摘柑子,统一进行标准化清洗、开皮,再放进特制的低温热风风干箱里进行干燥陈化,以此取代传统日晒干燥。

 

上万只陈化箱存放在陈皮村24小时控温控湿的标准仓储中心里,每一箱都有一个二维码,扫码即可准确追溯到陈皮的树龄、产地、年份等信息。这些自带“身份证”的陈皮经过若干年存放后,客户不但可自行提取食用,还可以拿到交易中心上架销售交易,甚至用它来办理质押融资贷款。

 

陈化箱取代传统日晒干燥。

 

近年来,新会陈皮产值呈几何指数增长,但部分位于产业链基础端的果农仍承受着种植过程中各种不可控风险。陈皮村负责人表示,一站式标准加工不仅能让新会陈皮更符合安全和食用标准,还能减少果农承担的风险。“果农可以将存放在标准仓储中心内的陈皮拿到交易中心挂牌,自主定价销售,而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将能在这里物色到适合自己的、有质量保证和来源保证的正宗新会陈皮。”

栏目主编:王志彦
本文图片:黄尖尖 摄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