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上海味道里的年俗:喝杯“元宝茶”,吃碗“水铺蛋”,上道“称心如意菜”
分享至:
 (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18-02-18 09:03
摘要:吃,是欢度新年的最好表达,也是年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正月新年看打春,种田人逢熟吃熟最开心。年糕吃罢将糖圆吃,还有荠菜圆子肉馄饨。”正在上海图书馆目录大厅展出的“岁月如歌,民生百年——上海社会生活之上海‘米道’展”吸引不少老少市民驻足。展览从“吃”入手,无论是人声鼎沸的老字号、丰富多彩的家常菜、历久弥新的儿时记忆、走街串巷的骆驼担子,还是五花八门的时令习俗,都融入了城市记忆,成为沪上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情。

 

展览第一部分“沪上食俗”讲述的便是上海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应景吃食。比如春节期间,是上海人吃食最为丰富的一段时日,按旧时习俗,年初一的早上一起床,便要喝一杯“元宝茶”,茶中除了要放上等的茶叶,还要放上两枚青橄榄。而当日早点,大多是两只加有红糖的“水铺蛋”,寓意甜甜蜜蜜、团团圆圆。春节里最有代表性的节令食品是年糕,上海地区年节还要做一种状如元宝的年糕,叫作“年元宝”,大小五只一套,除夕时互相馈赠,互贺恭喜发财。年夜饭家家必备酱落苏(茄子),落苏之“落”音谐“乐”,还有咸菜炒豆芽,咸菜一般切成寸长,取义“寸(称)心”,豆芽状似如意,合起来就被叫作“称心如意菜”。上海旧俗定于腊月廿四祭灶,祭灶糖也被叫作“廿四糖”。清代以后,糖行也用饴糖制成“灶元宝”形,名之曰“元宝糖”,后来又因元宝糖的形状与粽子相近,而被改称粽子糖。

 

展览依托上海图书馆丰富馆藏,揭示了各类富有上海浓郁地方特色的文献,还挖掘展示了许多老报刊上刊登的珍贵老照片,不少为首次公之于众。展板上介绍的《十二月吃经》按月份先后排列,记录了一年十二个月上海的食俗和相关民俗,如正月打春、清明上坟、立夏秤人、端午吃粽、中秋吃姜、九月捕蟹等。《十二月吃经》选自胡祖德1923年编著出版的《沪谚外编》,该书收录了里巷歌谣、俚曲、俗话、新词、隐语、行话等千余则,保存了上海的地区的语言特色,反映风俗民情,是纪录上海方言的一部饶有趣味的著作。

 

展览第二、第三部分介绍了“上海老字号”与“儿时回味”,一方面细说了近代以来上海饮食业的发展,如粤帮“杏花楼”闻名沪上,“梅林”使中国制造的罐头远销国外,“正广和”曾掌控国内汽水销售市场……到如今,有的“老字号”传承昔日味道,成为人们追忆过去的经典;有的在改良创新、精工细作中不断焕发生机,衍生出吸引新一代的新“味道”。“儿时回味”则带领读者回忆起上海人童年的代表性小吃:话梅糖、小笼包、五香豆、阳春面、炸春卷……这些儿时难得一吃的美味,若干年后的今日还时常令人怀念、回味。

 

上海曲艺名家徐维新为展览“献声”,扫描展板上的二维码便能听到纯正的沪语朗读。展区内还为观众播放由上海音像资料馆提供的《上海故事——老食堂里的上海味道、寻找童年的味蕾、浓油赤酱本帮菜》等视频资料,全方位展现浓浓的上海味道。上海图书馆微信公众号配套举办“忆老上海年味,晒全家福”活动,将展览内容与网上答题结合,市民可以回味老上海年夜饭,上传照片,写祝福语,订制属于自己的全家福。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