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哪首诗被称为“盛唐五律第一”,读透这首诗才明白为什么其人其诗“天下第一”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立华 2018-02-10 18:04
摘要: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一千三百多年来赞不绝口的著名诗篇,最近又被教育部新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列入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那么,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古今众评大多廓落虚空,或标签口号式赞许,或语焉不详。而明代评论家陆时雍却说自己对这首诗“直不解其趣”,认为它写得太虚了,特别是“乾坤日夜浮”,“更是虚之极,以之咏海庶可耳。”清代《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也说“乾坤日夜浮”句“似海诗”。著名作家学者施蛰存先生说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没有什么突出”。本文从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诸方面对此诗做了详细的鉴赏解析,以便使读者——特别是高中生,能够真正读懂这首诗。因为只有读懂的背诵才是有意义的背诵,只有读懂的传承才是真正的传承

唐代宗永泰元年(七六五)四月辛卯(三十日),三十九岁的成都尹、剑南节度使严武突然病逝于成都。严武是杜甫的世交知己,他于广德二年(七六四)正月以黄门侍郎的身分第三次出任剑南节度使。严武到任后便向朝廷上表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这是杜甫最后的官职,因此后人称之为杜工部。永泰元年(七六五)正月,杜甫因遭幕府年轻同僚的嫉妒而辞职,但严武仍然在生活上照顾杜甫。严武的突然去世,中断了杜甫生活来源。杜甫便于当年五月携家离开成都草堂,乘船沿岷江南下,开始了晚年孤舟飘泊的生活。

 

大历三年(七六八)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今均属湖北荆州市)一路漂泊到湖南的岳州(岳阳),登上岳阳楼眺览洞庭湖,实现了向往已久的夙愿,写下了《登岳阳楼》这首千古名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岳阳楼的由来

 

岳阳楼的前身是汉末东吴大将鲁肃修筑的阅军楼,两晋、南北朝时称为巴陵城楼。“唐开元四年(七一六),张说(yuè)自中书令为岳州刺史,常与才子登此楼,有诗百馀篇,列于楼壁。”(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一三《江南西道十一》“岳州巴陵县”)

 

张说(667—730)名气很大,科考策论天下第一,前后三次拜相,执掌文坛三十年,是唐代开元前期的一代文宗。因此,巴陵城楼也随之声名大振。达官显贵,骚人墨客,竞相登临。

 

乾元二年(七五九)秋,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归来登楼赋诗,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名作: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此后,巴陵城楼便被称为岳阳楼。

 

首联是互文

 

杜甫早年就听说过登上岳阳楼眺望洞庭湖的盛景壮观,久有登临之意,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因此诗的开头便写道: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初次登临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正如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仇兆鳌所评:“‘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卷二十二)

 

这两句诗,几乎所有的译本都是把每一句单独翻译,例如:

 

早年就听说过八百里洞庭湖这片大水,而如今我终于登上了这岳阳城楼。(徐放《杜甫诗今译》,人民日报出版社1985年10月第一版第410页)

 

我昔日只听说千古名泽岳阳湖,今日酬了夙愿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刘首顺《唐诗三百首全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第236页)

 

以前我早就听说过这浩瀚的洞庭湖,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王洪主编《中国文学宝库·唐诗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571页)

 

其实,这两句诗运用的是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上下两句中所用的词语是互相补充的,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不能把两句拆开来单独解释。也就是说,第一句“昔闻洞庭水”,并非昔日只“闻洞庭水”而未闻“岳阳楼”;同样,第二句“今上岳阳楼”,也绝非只“上岳阳楼”而不眺望“洞庭水”。单独的“洞庭水”和单独的“岳阳楼”并不是最为壮观的,只有登上岳阳楼眺望洞庭湖才是最壮观的。清代洪仲早就说过这个问题:

 

二句互文……客以不知互文为问。曰:“‘昔闻洞庭水’,好看莫如岳阳楼;‘今上岳阳楼’,果然看见洞庭水。”客大笑而去。(《苦竹轩杜诗评律》)

 

颔联气象真弘魄

 

诗人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啊,真是太壮观啦!吴地和楚地简直就是被洞庭湖坼裂开了!于是吟诵道:“吴楚东南坼——”

 

从地理位置来说,洞庭湖的东边是东吴,西边、南边和北边都是楚地,说“东南”,只是举其大概。诗人兴奋不已,感到胸次像浩瀚的洞庭一样开阔,心潮像洞庭的波涛一样起伏。他一直站在岳阳楼上眺望着,眺望着,不知眺望了多少时间。只见红日在湖面上浮动,渐渐沉入了湖水中,又看到月亮星辰在湖面上漂浮,感觉到整个天地都好像漂浮在浩渺无垠的洞庭湖上。于是脱口吟诵道:“乾坤日夜浮。”

 

这首诗的颔联气象弘大,极尽夸张、巧思之妙,把洞庭湖的澎湃汹涌和浩瀚辽阔写得淋漓尽致,令后世赞不绝口。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语既高妙有力,而言东岳与洞庭之大,无过于此。后来文士极力道之,终有限量,益知其不可及。(宋·范温《潜溪诗眼》)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元·方回《瀛奎律髓》引宋刘辰翁语)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十字写尽湖势,气象甚大。(清·张谦宜《絸斋诗集》卷四)

 

但明代评论家陆时雍却说: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自宋人推尊,至今六七百年矣。余直不解其趣。“吴楚东南坼”,此句原不得景,但虚形之耳。安见得洞庭在彼,东南吴楚遂坼为两也?且将何以咏江也?至“乾坤日夜浮”,更是虚之极,以之咏海庶可耳。(《唐诗镜》)

 

陆时雍的意思是说,洞庭湖不过是吴楚的一小部分而已,它如何能将吴楚坼裂?而“乾坤日夜浮”就更虚夸了,“乾坤”是天地,洞庭湖与天地相比实在太渺小了,乾坤怎么能漂浮在洞庭湖上呢?如果用这句诗来吟咏大海,那还差不多。

 

清代大学者、《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也表达过类似的看法。唐代诗人刘长卿在《岳阳馆中望洞庭湖》一诗中写道:“叠浪浮元气,中流没(mò)太阳。”纪晓岚说:“‘叠浪’二句似海诗,不似洞庭。工部‘乾坤日夜浮’句,亦似海诗,赖‘吴楚’句清出洞庭耳。”(《瀛奎律髓批点》)刘长卿的这两句诗好像在写大海,不像是写洞庭湖。因为这两句描写没有洞庭湖的特点,读者会误以为是咏大海。这就好比刘辰翁拍了一张太阳落在浩瀚水域中的照片,上面没有任何标志,人们就会以为拍的是大海。纪晓岚认为杜甫的“乾坤日夜浮”也好像是写海,但读者凭着上句“吴楚东南坼”,还是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写的是洞庭湖。

 

陆时雍的看法有些偏颇,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以之咏海”亦不可耳。因为海虽然比洞庭湖大得多,但与“乾坤”相比,仍不过是沧海一粟,“乾坤”又怎么可能漂浮在海上呢?

 

然而,从登楼远眺者的角度来说,由于湖水波涛汹涌的强烈震荡,眺望者会感觉到大地随之摇撼,整个吴楚似乎因此而开裂;由于湖水的辽阔无边,远远望去,天水一片,随着波涛的动荡,大地与天上的日月星辰,都好像日夜不停地在湖面上漂浮晃动。诗人在这里只是在描写自己真实的感觉,而不是写科技说明文必须符合科学的道理。这就如同我们在转晕了的时候,会说天旋地转。其实天并未旋,地也并未转,天旋地转只是我们的感觉而已。

 

唐五代敦煌曲子词中有一首《浣溪沙》:“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在快速划行的船上,看到前面的青山好像跑过来迎接自己似的,仔细一看才知道是自己的船在前行,山并没有动。因为这里用了“恰似”,而且作了解说,所以没有什么疑惑。如果不用“恰似”,也不作解说,但云“青山走来迎”,那就要靠读者凭着自身的经验去理解了。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也写过类似的感觉:“平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寿州李定少卿出饯城东龙潭上》)“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二)山怎么会“低昂”(起伏)、“俯仰”(时俯时仰)呢?原来是自己躺在船上,船随着波浪起伏,这时看山就会觉得山在“低昂”、“俯仰”。月亮怎么会在船的左右徘徊呢?原来是风把船吹得左旋右转,人在船上就会觉得是月亮徘徊在船的左右。这样看来,对于古诗的理解鉴赏,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还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思想内容,并不突出?

 

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施蛰存先生曾把《旅夜书怀》和《登岳阳楼》两首五言律诗放在一起讲解,说:“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并没有什么突出。杜甫在这时期所写的诗,多半表达这种(指穷困潦倒)情绪。”(《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第288页)施蛰存先生可能觉得,《登岳阳楼》所表达的只是诗人穷困潦倒的情绪,这样的思想内容当然“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但实际上,杜甫的这首诗并非只是哀叹自己的穷困潦倒。

 

“诗者志也”,写诗是为了“言志”的。如果只是纯粹的写景而不“言志”,那就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好诗。正如苏东坡所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登岳阳楼》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言志。早年登临岳阳楼眺望洞庭湖的夙愿,如今终于实现了,虽然实现得有点晚,但仍然令人欣喜。有人认为开头两句不应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唐诗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594页)其实,初登的喜悦与结句的悲叹恰成鲜明的对照,形成强烈的反差,具有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诗人登临的夙愿是实现了,但政治的夙愿却还没有实现。

 

杜甫夙赋大志,“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许为古代的贤臣稷、契(xiè)。稷是周的祖先,曾做过舜帝的农官,“思天下有饥者,犹己之饥也”(《孟子·离娄下》),于是教百姓种五谷,被后世奉为五谷神。契是商的祖先,曾做过尧帝的司徒(掌管教化的官),“契为司徒而民成”(《礼记·祭法第二十三》),使百姓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形成了文明淳朴的风俗。

 

杜甫的政治夙愿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上古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得到良好的文明教育,从而使社会形成淳朴的风尚。可是现如今,社会连年动乱,“天下郡国向(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蚕谷行》)亲朋离散,音信全无,存亡未卜,而自己又衰老多病,唯有孤舟相伴。杜甫五十九岁就逝世了,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五十七岁,而且身体状况不佳,除了肺病之外,又患上了风湿症,“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右臂偏枯半耳聋”(《清明二首》其二)。自知来日无多,壮志难酬,于是悲叹道: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思念亲朋除了亲情友情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含义,那就是希望生活上得到亲朋的帮助,政治上得到亲朋的引荐,使自己的政治夙愿也能像登岳阳楼眺望洞庭湖的夙愿一样,在晚年得以实现。虽然自己年迈多病,但“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

 

杜甫的亲朋中,不乏显贵,“同学少年多不贱”,可是现在的风俗太不淳,他们大多都是“五陵衣马自轻肥”。(杜甫《秋兴八首》其三)醇厚的风俗,对朋友应该像子路那样:“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冶长第五》)愿将自己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应该像鲍叔牙那样,不仅在经济上照顾朋友,而且在政治上举荐朋友。管仲正是因为有了鲍叔牙这样的朋友,才能够相齐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可是如今的这些达官贵人,大多没有子路之志,只顾自己享乐,不管杜甫这位朋友。他们把管鲍之交视如粪土:“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杜甫《贫交行》)如果能有鲍叔牙那样的朋友,自己也可以像管仲一样,辅佐皇帝定国安邦,使天下大治。

 

可是庙堂之上朽木为官,而杜甫这样的非凡人才却得不到重用,只能空自嗟叹“古来材大难为用”(《古柏行》)。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天下扰攘,内外交困。就在杜甫登岳阳楼的这年(七六八)六月,幽州兵马使朱希彩和弟弟朱滔等作乱,杀死节度使李怀仙,自称留后(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朝廷不得已,只好认可。八月二十一日,西北边境的吐蕃(bó)又集结十万大军入寇灵武(今属宁夏银川市);二十六日,吐蕃尚赞摩率军二万进犯邠州(今陕西彬县),京师长安戒严。邠宁节度使马璘击败了吐蕃尚赞摩。

 

九月初一,郭子仪率军五万驻扎奉天(今陕西乾县),以防范吐蕃。九月十一日,朔方骑兵将领白元光击败了吐蕃。九月二十一日,白元光又在灵武打败了吐蕃二万人的军队。凤翔节度使李抱玉派右军都将李晟率兵西出大震关到达临洮(今属甘肃定西市),摧毁了吐蕃的定秦堡,焚烧了吐蕃屯积的军需物资,俘虏守堡将领慕容谷种,吐蕃便放弃了对灵武的围困。九月二十七日,京师长安才解除戒严。由于吐蕃不断进犯,十二月,朝廷又派郭子仪率领朔方军队镇守邠州,以加强边防力量。

 

其实,内外形势如此糟糕是有一定原因的。起初吐蕃犯边的时候,正值奸臣宦官程元振把持朝政,戍守边疆的将领向朝廷告急,程元振根本不向皇上禀告。他权倾朝野,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兵部尚书来瑱当年没有答应程元振的请托,程元振就在代宗面前诬陷来瑱,使人奏称来瑱与贼军合谋,来瑱便被削职流放播州(今属贵州遵义市),在流放的路上被代宗赐死。程元振又贬逐宰相裴冕,逼死同华节度使李怀让,中伤元勋李光弼,离间皇上与汾阳王郭子仪的关系,解除了郭子仪的军权……因此,文武百官人人自危,敢怒而不敢言。那些拥兵自重的节度,使对朝廷更是戒心重重。

 

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入寇泾州(今甘肃泾川),刺史高晖开城投降,带领吐蕃深入唐朝境内,过了邠州后,皇上才得知消息。十月初二,吐蕃军队进犯奉天、武功(今属陕西咸阳市),京师大为震惊。代宗下诏任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兵镇守咸阳,以防御吐蕃。可是,郭子仪被削去兵权在京城闲居已久,部下四处离散,临时只招募到二十个骑兵便启程了。到达咸阳时,吐蕃的二十万军队已经渡过渭水沿山路向东前进。郭子仪派判官中书舍人王延昌入朝奏报军情,请求增兵支援,却被程元振阻拦,竟然得不到皇上的召见。

 

十月初四,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月将率领精锐部队二千人,在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周至)以西打败了吐蕃的军队。十月初六,吐蕃军队进犯盩厔,吕月将再次与敌军拼死作战,士兵全部战死,吕月将被吐蕃军队擒获。代宗还在操练军队,吐蕃的军队已经跨过了长安城西北渭水上的便门桥,代宗仓促之间不知所措,遂于十月初七逃往陕州(今属河南三门峡市)。十月初九,吐蕃军队进入长安,大肆抢劫官府和百姓的财物,焚毁居宅,长安城中一片萧条。这是大唐京师长安第二次失陷,距上次“安史之乱”长安失陷(755年12月16日)只有八年的时间。

 

代宗在出逃的途中,官吏躲藏逃窜,保卫皇帝的禁军部队则一哄而散。代宗发诏书征调各道兵马,节度使们由于担心被程元振暗害竟无一人前往。十月初八,代宗到达华州(今属陕西渭南市),州府官吏早已逃散,无法为代宗一行提供食宿,随从将士不免饥寒交迫。可见,国家已经乱到什么样程度了。十二月二十一日,官军打跑了吐蕃,二十六日,代宗才返回到长安。

 

这就是“戎马关山北”的内涵。

 

社稷已经到了大厦将倾的地步,“大厦如倾要梁栋”(《古柏行》),可是杜甫这株“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古柏行》)的高大粗壮的栋梁之财却不被任用。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倚靠着栏杆苦苦凝思,眼睁睁地看着国事日非,国运日衰,大厦倾颓,而自己徒具满腹治国的经纶,空有一腔报国的热血,无处发挥作用,于是悲怆万分,涕泗横流。

 

这就是《登岳阳楼》的思想内容,这样的思想内容难道还不突出吗?

 

元代诗人、诗论家方回(虚谷)说:“岳阳楼天下壮观,孟(浩然)、杜二诗尽之矣。……尝登岳阳楼,左序毬门壁间,大书孟诗,右书杜诗,后人不敢复题。”(《瀛奎律髓》卷一)其实,杜甫此诗,思想艺术境界远胜孟浩然的《洞庭湖赠张丞相》。正如明代著名学者、诗人和文艺批评家胡应麟所说:“‘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浩然壮语也,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象过之。……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第一。盛唐,‘昔闻洞庭水’第一。”(《诗薮·内编四》)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