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产业观察 > 文章详情
【新春走基层】地铁维保进入智能化,用耳朵检测地铁故障的“感动哥”如今在做什么?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蕾 2018-02-05 18:18
摘要:世博会期间的“感动哥”——“老杨听地铁”,你还记得嘛?8年过去了,老杨现在如何?近日,记者在轨交殷行基地,见到了这位“听地铁”的老杨——上海申通地铁维保公司车辆分公司八号线质检人员杨黎萌。

世博会期间的“感动哥”——“老杨听地铁”,你还记得吗?8年过去了,老杨现在如何?近日,记者在轨交殷行基地,见到了这位“听地铁”的老杨——上海申通地铁维保公司车辆分公司八号线质检人员杨黎萌。

 

当时,杨师傅正在指导年轻检修人员工作,精力都集中在了列车上。而坐到办公桌前接受采访时,杨师傅一下子变得腼腆起来,说话十分简练,在记者看来十分不容易的事情,杨师傅总是谦虚地说:“这没什么,基地上其他师傅也会的。”

 

听地铁判断出隐患

 

“老杨听地铁”发生在2010年7月,时值世博会期间。当时,为应对世博会运营保障压力,维保中心车辆分公司在全员范围内开展“乘车随检”志愿活动,即利用上下班通勤时间,关注列车设备情况,对设备隐患、故障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010年7月10日,杨师傅正逢休息日出行,乘上了822#列车,也顺便一如继往开始了“乘车随检”。上车后不久,车底突然发出轻微的异声,这引起了他的注意。

 

“一般来说,地铁列车是长轨运营,行进时会发出持续而有周期性的声音,如果出现了不和谐的噪音,就可能是列车存在潜在的故障。”在杨师傅听来,列车运营的声音就像地铁在唱歌,如音乐般有旋律和节奏可循,假使期间冒出了捣乱的音符,列车就可能发生故障。

 

为此,杨师傅不顾车厢拥挤,拨开人群特意走近了异声来源处,M2车的Ⅰ位端;几番“揣摩”之下,他断定确实是车底转向架传来异声,及时跟检修人员联系并决定跟车回库。而照片中杨师傅那略带忧郁却异常执著的眼神,正是在“揣摩”之时,被同伴抓拍下来发到网上的;由此,网友们热捧他为“感动哥”。

 

不出杨师傅所料,822#列车在回库检查中果然发现故障隐患,列车抗测滚扭杆存在问题,是造成异声的直接原因,这在正线运行中将可能导致直接救援。不得不说,正因杨师傅强烈的乘车随检意识,在列车运行中发现不易察觉的车底异声,迅速判断出列车存在故障隐患,并第一时间报道故障情况,保证了应急处置的及时性,才最终避免了一次险情事故的发生。

 

“我刚参加工作时是在手表厂,做检修,非常要求细心与耐心,这也练就了我对机械声音的敏感度;之后,我调到了纺织厂工作,依然是与机器打交道。”杨师傅告诉记者,他天生对机器有好感,这么多年来一直与机械打交道,更是增长了他的经验。“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年人家乘地铁爱听音乐,爱看报纸,我却什么都干不了;只要一进了车厢,我就想听听车子的声音,哪怕边上再吵,我也能清晰的感受到,就像地铁在唱歌一样。”杨师傅进入轨交工作已有11年,在别人听来噪音一般的列车运营声,在他心中已然如音乐一般;偶尔哪个音符不听话,出来捣点小乱,根本逃不过他的耳朵,故障也被化于未然。“我们的每天负责检修的师傅们都很负责,我相信,如果这个突发性的故障隐患没有被我‘听到’,也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杨师傅自信地说。

 

精细化催生高技能人才

说到地铁维保工作,人们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日夜颠倒”、辛苦。但其实,对于地铁维保人员来说,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对精细化要求十分高,因为这关系到整个地铁的运营安全。

 

杨师傅告诉记者,每一辆地铁列车除了每天进行检修,每个月都会进行一次“均衡修”。也就是,每天一次小体检,每月进行一次“专家门诊”。这个“专家门诊”,通常要进行10个多小时,一个班组10多个人一起分工检查。车顶的空调、受电部分,车中的驾驶室、车门、设备柜,还有车底的空气网、空压机、牵引电机等等都需要一一检查。整个列车上超过上千只螺丝都需要一一检查,并用“色标”标注。在每天停运之后的检查中,维保人员就是根据这些“色标”来判断螺丝是否拧紧、到位。

 

同事们常常笑称杨师傅有“望闻切问”的本事,只要上了车,就会像中医看病般把列车给查个遍,没有什么毛病能逃脱他的诊断。杨师傅告诉记者,所谓“望”,就是看列车受电弓是否有冒火光,夹带异物等异常情况;观察所在车厢车门在列车运营时是否处于完全关闭状态;观察LED显示是否正常,与广播报站是否相符等。“闻”是指听,主要是听列车在运营过程中车底是否有异常声音;“切”则是指拉着扶手,感受列车的振动是否正常;“问”就是发现问题及时询问相关人员并及时联系检修。

 

“老杨听地铁”故事之后,维保公司加速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公司启动了“从工人迈向大师”高技能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规划,以“技师、首席技师、大师”三类阶梯式技能人才培养形式为平台,帮助一线技术工人打通职业发展通道。从最初“如何为行业工人打通成才道路”这一个想法为基点,目前大师工作室数量已增加至11家,达到专业全覆盖。各家专业公司工作室的地铁工匠们成为一线检修职工中技能的排头兵。

 

精细化催生“智能运维”

 

面对地铁增加运能、延长运营时间、缩短夜间维护的叠加挑战,公司向精细化管理要时间,要效率,精细化管理是永恒的主题。

 

地铁网络日益庞大,如果仅仅靠原有的维保人员,每天等列车凌晨1、2点回库以后再进行日常检查,效率很难提高。于是,公司通过“智慧运维”,在人力维护的基础上,加上一道更高级的“保护锁”。

 

如今,杨师傅所在的车辆分公司,已逐步在全网络建设车辆智能专家支持平台,以移动点巡检系统、在线鹰眼平台检修可视化系统、受电弓在线检测系统、平轮系统等多种方式应用于运营列车设备状态监测、预警管理系统,保障车辆的安全运营。

 

上海地铁维保各专业,也在不断探索智能运维新模式。以“经验型计划修”、“感知型状态修”、“专家型故障修”三结合,尝试以基于在线监测和大数据分析为主的维修2.0模式。依托基础大数据,分析设施设备运行状态,完善修程修制,在原有计划修基础上,逐步形成更为合理的经验型计划修模式;依托系统运行状态在线感知能力,逐步形成感知型状态修模式;依托精准维修理念、在线监测状态数据,逐步形成专家型故障修模式。

 

令人期待的上海地铁智能运维模式,背后蕴含着上海地铁的维护思维迭代。在梅陇基地,一座大屏幕前,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条线路的实时运行情况。根据装在列车不同部位的“鹰眼”系统,会实时记录下列车运行的数据,通过数据比对,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就会立即“报警”。在监控室的工作人员,可以立即点开放大图片,清楚地看到隐患处的情况,等晚上列车回库后进行针对性地检修。通过智能化检修,运维的效率显著提高,将原先广泛性维修,变为精准性运维。

 

正是以杨黎萌师傅为代表的一批地铁维保人,借助智能化手段作为故障的判断预测的向导,以高技能人才的丰富经验作为故障的排除维修的后盾,始终有效地防控城市庞大地铁系统的安全隐患,确保了日均近千万客流的出行平安。

栏目主编:刘锟 文字编辑:刘锟 图片编辑:项建英
图片摄影:李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