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历史说·文天祥逝世735周年|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是如何说到做到的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江 2018-02-03 16:16
摘要:在生命的尽头,文天祥终以耀眼的光辉实现了淋漓尽致的解脱,实现了儒家士大夫的道德理想,为自己,也为赵宋王朝的历史添抹了最后一笔完美的亮色

今年,是文天祥逝世735周年。文天祥在悲壮人生中展现的道德人格,以及他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诗人取得的文学成就,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本文通过对文天祥一生的回顾与梳理,“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讲述一段宋末元初风云际会的历史。

 

能为皇家立太平:宝祐四年状元郎

 

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于公元1236年6月6日(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初二)。关于文天祥的名字,颇有一段故事。天祥并非他的本名,据说他的父亲曾梦见一个婴儿脚踏紫云,所以最初给他取名云孙,字从龙。等到文天祥长大后,朋友又给他起了个字,叫“天祥”。后来文天祥参加宋理宗主持的殿试,皇帝看到他试卷上的“天祥”二字,说了一句:“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此后,大家才称其名为“天祥”,而以“宋瑞”作为他的字。

 

文天祥出生时,南宋与蒙古的战争已经拉开序幕,但战火尚未波及庐陵,他在还算平静的家乡度过了一段美好的岁月。和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一样,文天祥的人生轨迹就是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做官。而他的这条轨迹,一开始还十分顺利。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文天祥参加吉州州试(科举考试第一阶段),成绩优异。宝祐三年(1255),他进入吉州白鹭洲书院学习。同年,又参加礼部省试(科举考试第二阶段),顺利通过。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进入科举考试的最高阶段——殿试。

 

此次殿试的考题要求考生阐述一段理学观点,并对时局提出对策。文天祥在答卷中针对时弊,向皇帝进谏,极力呼吁“开公道之门”“寿直道之脉”,下笔万言,一气呵成。此次殿试的主考官是王应麟,按照规定,主考官阅卷后,须将前十名的卷子交由宰臣复审,再呈送皇帝确定名次。文天祥的成绩名列第七,被送到了宋理宗手里。理宗阅毕,亲自将他擢为第一。于是,文天祥成为了宝祐四年科举考试的状元。王应麟曾盛赞其御试策对之文“是卷古谊若龟镜,忠肝如铁石”。

 

宋理宗又御笔写下一首《赐状元文天祥已下诗》:“道久于心化未成,乐闻尔士对延英。诚惟不息斯文著,治岂多端在力行。华国以文由造理,事君务实勿沽名。得贤功用真无敌,能为皇家立太平。”可见皇帝期许之高。不过,当时的宋朝,在蒙古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苦撑多年,“皇家太平”早已是一场幻影。

 

近来又报秋风紧:临危拜相赴元营

 

文天祥中状元后,恰逢父丧,所以先回吉州为父守丧而未任官。自开庆元年(1259)起,文天祥才受到朝廷授官的诏旨,先后担任一些中央和地方官。此时,南宋与蒙古的战事已相当吃紧,而理宗嗜欲怠政,不思振作,官场之中,佞臣当道。文天祥多次上书直言,因此受到不少打击和诽谤,后来他索性辞去官职,回到家乡。面对官场失意和岁月蹉跎,文天祥曾有诗云:“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说明他仍然怀有一腔忧国忧民的情怀。

 

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六月,忽必烈下诏平宋,丞相伯颜担任最高统帅,南宋政权危在旦夕。七月,度宗病死,年仅4岁的赵㬎被拥立为皇帝(即恭帝),谢太后临朝称制,下诏勤王。恭帝德祐元年(1275),文天祥变卖家产,招募义士,赶赴都城临安,应诏勤王。但朝中大臣对文天祥并不信任,不留其在临安任职,而命其守卫平江府(今苏州)。后因朝廷部署失策,平江失守,文天祥才不得不回到临安。

 

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军围困临安。十八日,谢太后眼看大势已去,急忙遣使携带传国玉玺和皇帝降表,向伯颜请降。当晚,右丞相陈宜中逃跑,其他主要官员也率兵撤离。十九日晨,文天祥临危受命,出任右丞相,与左丞相吴坚等赴伯颜大营议和。

 

文天祥在伯颜面前慷慨陈词,据理力争,面对伯颜的恐吓,他曾面无惧地回答:“吾乃南朝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刀锯鼎镬,非所惧也!”文天祥还曾在元营赋诗“三宫九庙事方危,狼子心肠未可知。若使无人折狂虏,东南那个是男儿”,以明心志。

 

襄樊中降元的南宋守将吕文焕为讨好伯颜,前来劝说文天祥:“丞相息怒,稍后一二日,即可回阙。”文天祥怒不可遏,痛斥其为乱贼。吕文焕问:“丞相何故骂文焕是乱贼?”文天祥说:“国家不幸至今日,汝非乱贼而谁?三尺童子皆骂汝,何独我哉!”吕文焕以自己苦守襄阳六年朝廷不救为自己辩解,文天祥厉声喝道:“力穷援绝,死以报国,可也。汝爱身惜妻,既负国又隤家声,今合族为逆,万世之贼也!”吕文焕竟无言以对。

 

文天祥表现出的无畏气概,使得伯颜对他不得不另眼相待。如果文天祥能够投降,元军可以利用他的声望去收拾南方的残局。于是,伯颜派人劝降文天祥。文天祥赋诗一首:“虎牌毡笠号公卿,不直人间一唾轻。但愿扶桑红日上,江南匹士死犹荣。”虎头金牌和毡帽是元朝公卿的服饰,在文天祥看来,元朝的高官厚禄,“不直人间一唾轻”。“但愿扶桑红日上”象征南宋政权重新崛起,而文天祥作为“江南匹士”,虽死犹荣。

 

天荒地老英雄丧:从俘虏到就义

 

伯颜见文天祥不肯屈服,便将他扣留在军营中,其他大臣签订降书后于次日返回临安。二月,文天祥又被押往大都,所幸于途中趁机逃脱。

 

五月,文天祥历尽艰险,泛海南下温州,辗转来到宋端宗赵昰的行朝驻地福州。文天祥怀着一腔救亡图存的宏愿,但受到行朝掌政者的排挤,最后以同都督军马的身份,先后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和汀州(今福建长汀)开府,重新组织军民抗元。文天祥到汀州之后不久,福州失陷,小朝廷逃往广东。他又转战漳州与梅州(今广东梅县)一带。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文天祥率兵进人江西,在雩都县(今江西于都)大败元军,收复兴国、家乡吉州(今江西吉安)等地,一时声威颇盛。但元军旋即大举反攻,文天祥兵败,妻儿与幕僚都被俘,他因有义士替身受捕,才幸免于难。

 

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带领残部,转战广东南岭一带。六月,为摆脱元兵的围追,他要求赴援崖山行朝,遭到当政者的拒绝。十二月,文天祥在广东海丰的五坡岭不幸被俘,他吞药自尽未成,被押往崖山(今广东新会县南)战场。

 

祥兴二年(1279)正月,屯驻在崖山的南宋流亡政权准备与元军决一死战。元军统帅张弘范命文天祥写信劝降,他遂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千古流传的《过零丁洋》。崖山海战是南宋亡国的最后一战,宰相陆秀夫背负宋帝赵昺蹈海自尽,后宫诸臣随之纷纷投海,“死溺者数万人”。文天祥在元军海船上亲眼目睹南宋政权的彻底覆灭,写诗恸哭“正气扫地山河羞”“惟有孤臣雨泪垂”。

 

崖山海战后,文天祥被押回广州。四月,元世祖忽必烈下诏以“谁家无忠臣”的理由,命张弘范善待文天祥,并将他押解大都(今北京)。五月,元军进入南安军(今江西大余)文天祥开始绝食,他计划七八天后军队将行至家乡吉安,那时就可以饿死尽节,归葬故里了。但绝食八天却未死,而故乡已过,他才打消尽节桑梓的念头,决定不再绝食。

 

十月,文天祥被押抵大都。从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初一,至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文天祥在大都度过了三年两个月零九天的囚禁生涯。起初,元朝以上宾之礼接待文天祥,劝降者络绎不绝。第一个来劝降的是留梦炎。他也是个状元宰相,德祐元年(1275)十一月听到元军破独松关,就私自逃跑,不久投降元军。文天祥对此人无比鄙夷,提笔赋诗“龙首黄扉真一梦,梦回何面见江东”(龙首指状元,黄扉是宰相办公场所),讽刺了这位投降新朝的说客。

 

第二个出马的是被降封为瀛国公的赵㬎。此时他还是9岁的孩童,显然说不出什么劝降大道理,元朝统治者只是想利用旧日的君臣关系逼迫文天祥就范。文天祥让赵㬎坐下,自己北面跪拜不起,连声说“圣驾请回”。赵㬎无话可说,怏怏而返。

 

第三个出马的是元朝重臣平章政事阿合马。他命文天祥下跪,文天祥并不示弱,回答道:“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岂能下跪?”阿合马故意问:“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回答:“南朝早用我为宰相,北人到不了南方,南人也到不了北方。”阿合马威胁自己掌握着文天祥的生死,文天祥毫不畏惧:“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阿合马见奈何不得,只好起身而退。

 

劝降不成,文天祥被带上木枷,关入土牢。根据文天祥的记录,狱中生活十分艰苦,“所携的衣物钱银,官为封识,日给钞一钱五分为饮食”。十一月,元朝丞相孛罗与平章张弘范提审文天祥,孛罗命左右强迫他下跪,问话道:“你有何言?”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废,自古帝王及将相,灭亡诛戮,何代无之?我为宋朝宰相,国已亡,理当死。”孛罗问:“你说有兴有废,盘古到今日,几帝几王?”文天祥怒道:“我今天不是考博学宏词,没空说闲话!”孛罗故意挑衅:“你们抛弃德祐嗣君(指恭帝),别立二王,怎么是忠臣?”文天祥义正言辞地回答:“德祐吾君也,不幸而失国,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另立二君,是为宗庙社稷,故为忠臣也。”孛罗又问:“你立二王,有什么功劳?”文天祥说:“国家不幸丧亡,我立君以存宗庙,存一日则尽一日臣子之责,有何功劳可言!”又说:“今日天祥至此,有死而已,何必多言!”孛罗大发雷霆,主张处死文天祥。但元朝君臣大多不忍杀他,仍旧将他囚禁狱中。

 

至元十七年(1280)春天,文天祥突然接到了女儿的来信,才知道三年多杳无音讯的妻子女儿都在大都,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文天祥知道这是元朝打出的感情牌,暗示只要投降便可与家人团聚。他强忍悲痛拒绝给女儿回信,在给自己妹妹的信中,他谈及此事,心如刀绞,说“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

 

文天祥在狱中忍受煎熬,创作了许多诗歌。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就是传诵千古的《正气歌》。文天祥开篇即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接着,他一口气列举了12位前贤可歌可颂的事迹,认为他们表现的气节,就是凌然正气。这种正气,不因人的生死而存亡,是维系天地的基石,纲常道义的根本。最后,他回顾了自己一生救亡图存的坎坷经历,总结道:“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簷展书读,故道照颜色。”

 

至元十九年(1282),有元朝大臣提出以儒学治国的主张,一时间,朝野间出现了让深谙儒学的文天祥出仕的呼声。忽必烈对文天祥也非常器重,曾问群臣:“南、北宰相谁贤?”群臣都说:“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忽必烈甚至考虑对文天祥付以大任,派南宋降臣王积翁再去劝降。文天祥坚决表示,自己绝不会尽弃平生,“遗臭于万年”。

 

忽必烈不杀文天祥,一是佩服其气节,二是爱慕其才。不过,当年元朝上下发生了不少叛乱和反抗,促使忽必烈在文天祥的生死问题上必须有个了断。十二月初八,忽必烈在大殿召见文天祥,亲自出面劝降。文天祥面对忽必烈长揖不拜,忽必烈也不强行要求,派人传话:“如果你能以对宋朝之忠心为我效力,我就让你做元朝宰相。”文天祥回答:“我受宋朝三帝厚恩,号称状元宰相。今事二姓,非我所愿。”忽必烈追问:“所愿为何?”“愿与一死足矣。”文天祥的回答简短而坚定,放弃了最后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忽必烈见劝降不成,无可奈何,终于在臣僚的劝告下,决定处死文天祥,却叹息道:“好男儿不为我用,杀之太可惜!”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慨然就义,时年47岁

 

纵观文天祥的一生,临危受命,却未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被俘虏后,屡屡请求速死而不能。后人评价文天祥“事业虽无所成,大节亦已无愧”,应是对他一生中肯的概括。不过,在生命的尽头,文天祥终以耀眼的光辉实现了淋漓尽致的解脱,实现了儒家士大夫的道德理想,为自己,也为赵宋王朝的历史添抹了最后一笔完美的亮色。正如其绝命词最后所云:“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主编:王多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