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M50创意园藏着宝贝:这空灵幽深的“竹编隐形佛像”出自谁手?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丹 栾吟之 2018-01-31 08:37
摘要:在众多的竹子中,“佛肚轩”只选取特有的慈竹,而且必须是竹节在80厘米以上、表面无刮痕的一年青状竹。一般100斤竹子经数十道独特的工艺处理,制作成的竹丝仅重1两左右。剥出的竹丝细如发丝、薄如蝉翼、不腐不蛀、永不褪色。每年冬天,程丽都会回到四川老家取竹料。在冬至之后、立春之前,从500多种竹子中选出慈竹、备好竹料,处理好以后再带回上海。


苏州河畔的莫干山路50号,M50创意园8号楼里,隐藏着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佛肚轩竹文化创作中心。走进佛肚轩展厅,一股竹篾的清香扑面而来。款式时髦的竹编包包,功能各异的竹篮竹篓,古朴典雅的竹桌竹椅,精美绝伦的竹制盖碗茶壶……最为精妙的,是镶嵌在画屏里的“竹编隐形佛像”,作品在一定的光线下呈半透明状,转动时若隐若现,神秘、幽深而清灵。


难以想象,这些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的精细手工艺作品,都由硬气挺直的竹子制作而成。据说,100斤竹子只能制作出50克可供编织的竹丝。


这样的创意,这样的手艺,皆出自一个风轻云淡的姑娘——佛肚轩创始人程丽。她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川派竹编的传承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2017年CCTV中国创业榜样公益奖的获得者。


乡土竹编在大都市“开花结果”


程丽出生于1980年,老家在竹编之乡四川眉山。


与很多乡民一样,程丽从小就跟随父辈学习竹编技艺,她手指巧悟性高,五六岁就能编织席垫、簸箕、背篓等粗糙的生产和生活工具,十几岁开始专攻瓷胎竹编等“细活”。


外行人会以为,竹编在生活中很多见,不足为奇。但其实,粗糙的竹节变成细密的竹丝,其间繁复与艰苦难以想象,需经刮青、破节、剖片、烤色、起篾等数十道程序。这也是程丽双手特别粗燥的原因:“竹的边缘像刀片一样锋利割手,我小时候十个手指没有一块皮肤是完整的。”


比辛苦更难熬的是枯燥和寂寞。那个年代,花上几天时间才编出的一床席子,根本卖不了几个钱,程丽做的精细竹编虽然价格相对较高,但欣赏这门手艺的人却不多。年轻聪明的程丽,一面享受着每天五六小时静坐编竹的简单宁静生活,一面也不甘心一辈子当个“篾匠”,也想出去看看别的“风景”。


1996年,16岁的程丽怀揣憧憬,离开四川老家来到了上海。想不到初来乍到,屡次求职碰壁,她在做了两个月杂工后开始反省:自己灵巧的手,对这个大城市有什么意义?她又该怎么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她也慢慢发现,上海是座有过辉煌竹编历史的大都市,但和其他许多地方一样,竹编这门古老而实用的手艺正在慢慢消失,年长者对此尚存记忆,许多年轻人已不知竹编为何物。在她眼里,这十分可惜。

 


程丽发现,她不管做什么都不如竹编更有热情,不管身处那里都无法泯灭一份家乡情结。她把自己家改建成工作室,取名“云竹轩”,在家里继续从事竹编。渐渐地,她开始与佛教结缘,也许是对儿时随长辈去寺庙拜佛的经历印象深刻,也许是竹编需专注静心与佛家修心有相似之理。


形成风格之后,她于2010年注册创立了一家社会组织——上海市佛肚轩竹文化创作中心。起名“佛肚轩”,一为与佛结缘,大肚能容,容天下之事;二为佛肚竹为竹中名竹,因竹形酷似弥勒佛的大肚而得名。佛肚轩有个宏愿:肚大福大,笑口常开。


程丽不断开辟竹编创新手法,开始专注创新竹丝画和竹丝扣瓷作品,将传统竹编与现代生活方式接轨。慢慢地,她的竹编作品开始崭露头角——其中《清明上河图》、《心经》、《五牛图》、《隐形观音》等数十件作品在国家、国际博览会上多次获得金奖,她的作品成为了人们竞相收藏的珍品,而瓷胎竹编花瓶《熊猫》更是作为国礼赠予新西兰总理约翰.基和美国马里兰州州长马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波拿教授说:“这是竹编史上的奇迹,是艺术中的艺术”。国际竹藤组织总干事伊恩亨特见到竹编《清明上河图》后,盛赞竹编是一种了不起的艺术。陈香梅参观后题词“前途无量”。

 


一片匠心创造的“竹编奇迹”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更需要静谧的空间,而传统手工艺可以让人安静下来,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领略传统手工艺带来的乐趣和对心灵的洗涤。


但归根结底,“佛肚轩”的竹编产品如此受欢迎,还在于一个“精”字。

 


首先是竹编作品选料的讲究,在众多的竹子中,“佛肚轩”只选取特有的慈竹,而且必须是竹节在80厘米以上、表面无刮痕的一年青状竹。一般100斤竹子经数十道独特的工艺处理,制作成的竹丝仅重1两左右。剥出的竹丝细如发丝、薄如蝉翼、不腐不蛀、永不褪色。每年冬天,程丽都会回到四川老家取竹料。在冬至之后、立春之前,从500多种竹子中选出慈竹、备好竹料,处理好以后再带回上海。


除了竹料,要制成一件完美的瓷胎竹编作品,上好的瓷器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年,程丽都要往返景德镇两三次挑选瓷器。她有一套严格的产品筛选标准,一窑瓷器有几百个,颜色、形状各方面都符合她要求的,最多能挑出50个。

 


其次,是在手工技艺方面的讲究,考虑到机器劈的竹子会断掉,机械再精细也没有传统的味道,程丽便一直坚持用火烤、用手工劈竹子;不愿意作品出现瑕疵,她便丝毫不怕麻烦的事事躬亲,瓷器的前期造型与后期制窑她都会全过程参与与监督。


都说“慢工出细活”,所以“佛肚轩”并不高产。近几年,陆续有投资方找到程丽,希望投资她,垄断竹编市场,但随性又韧性似竹的程丽都一一婉言谢绝了。她觉得流水线生产会使传统手工艺失去灵魂。“佛肚轩做的是高品质精细竹编,不能随便,宁少不乱。我现在一年只出两幅作品,因为有些大件的竹画,创作一幅,需要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程丽解释道。


现在,程丽尝试做竹编包、竹编花器、竹编茶席、竹编书法、竹编画、竹编佛像等。在所有竹编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竹编隐形佛像,作品在一定的光线下呈半透明状,转动时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神秘、幽深、清灵的感觉。

 


为折翼者编织飞翔的翅膀

 


程丽经常得到这样的称赞:“你不但自己作品做得好,还把公益事业做得那么好,是因为你有颗慈悲之心”。她除了是一位成功的女性创造者,一位技术精湛的手工艺传承人,程丽还是一位热心公益的人。


机缘巧合之下,程丽与残联沟通,共同开启了一个长期公益项目:艺助行。该项目以残障人士为主体,通过免费传授他们非遗的技艺,习得一项技能,获得居家就业之本领。

 


“残障人士是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多种原因,就业对于她们来说显得举步维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灵活的居家就业对于残障人士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而通过竹编工艺就业的方式却非常贴合他们的需求——首先不占据很大的空间,只需要一张桌子,一张椅子,在家里就可以进行。其次制作竹编产品的难度并不高,只要能够静得下心来,每个人都可以学会。艺助行这个项目一方面可以通过活动义卖,助卖他们的手工艺品,使他们获得经济收入和社会认可;另一方面,通过定期的培训、活动、就业推荐,还能使他们更自信的融入社会。”程丽说,这就是她们发起这个项目的初心。


据统计,艺助行以项目的形式累计培训帮助了300多个残障人士,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竹编手工艺人。一年下来,有的学员已经可以编织出简单的花瓶、灯罩等生活物品,他们的作品也可以最低卖到200元/件。

 


2017年,艺助行的居家就业新模式荣获2017年度上海“十佳公益项目”。为了让更多的学员通过竹编这门手艺改变生活,也为了将竹编这个手艺传承下去,同年,“佛肚轩”成立了上海艺助行公益促进中心。“这样既能让他们有经济收入,实现居家就业的梦想;同时,又能让我一直坚守的川派竹编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得到传承。”程丽告诉记者。

 

题图来源:作者提供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