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品质生活|石库门、白玉兰,如何打响上海两大城市文化符号?
分享至:
 (2)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洪俊杰 陈抒怡 2018-01-28 07:00
摘要:从产业链角度而言,还要关注两次“惊险的一跃”:一是把无形的想法变成有形的产品;二是把产品变成卖出去的商品,实现市场价值。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最重要的软实力。上海要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该如何发力?代表委员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文创产业。

 

发展文创产业以点带面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的目标之一是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而上个月发布的“上海文创50条”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文创产业为何如此重要?在民革市委副主委、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室主任王慧敏委员看来,上海的文化资源并不少,但缺乏具有城市特质的文创品牌,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文创品牌也难觅踪影。通过文创产业来激活上海的文化资源,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有力抓手。而且文创产业的渗透性与融合性比较强,对全力打响“四大品牌”也将起到联动作用。“比如,像k11一样,在购物场所注入文创商品与文化元素,大大提升顾客的购物体验。而文创产业的精细化与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论,也也在改变传统服务理念。”

 

“传统的标准化产品缺少差异性,品质也有改进空间”。东华大学时尚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瑾委员认为,如果文创业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品质与附加值,还可以提升市场知晓度,助力“上海制造”向“上海创造”转型。“在上海购物,不仅要能买到世界各大品牌商品,也要能看到与众不同的个性化产品,这就要靠文创产业助力”。

 

更为重要的是,正是这些有温度、有美感、有匠心的文创产品,在悄然地塑造市民的生活新方式,提升整座城市的审美品味。潘瑾就认为,发展文创产业既符合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定位,也是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必由之路。

 

打造滨江创意集聚带

 

那么,作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一环,上海发展文创产业的短板有哪些?在王慧敏看来,文创产业有两个核心驱动要素,一是文化,二是人的创造力,而上海要想做大做强相关产业,也需要从这两点着力,关键是做品牌。

 

她坦言,目前上海还缺乏有影响力的文创品牌,个性化内容较少。比如,上海有文创园区400多家,但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文创身份辨识度不高,业界和公众认可的品牌园区仅占10%到15%。有委员直言,“什么都想做好,什么都做不好。文创园区能否静下心摸清实情,扬长避短做出特色?”

 

缺失文创品牌还源于上海文创产业集聚度不够,难以在某一范围内形成场力,实现“脑力激荡”。目前,光电影产业园区,松江有、徐汇有、上大有、上戏也有,规划布局过于“碎片化”。反观国外大都市,文化地域定位清晰。比如看戏剧,纽约去百老汇,伦敦去西区,地球人都知道。

 

因此,文创空间需要有一定的有机整合。市人大代表、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张鸣介绍,如今“环人民广场剧场群”“徐汇滨江创新创意剧场带”等一批新剧场群落的建设与开放,正为城市带来新的文化场域。王慧敏建议,借助滨江贯通契机,将沿岸老厂房、工业遗址“活化”二度开发,打造出黄浦江两岸、苏州河两岸创意集聚带,做出滨江文创品牌。

 

会场里,不少代表委员提到上海有两大城市文化符号,一是石库门,兼具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以及江南文化,二是市花白玉兰,象征上海敢为人先、奋发向上的城市创新精神,两者都是这座城市独特标识,是上海城市的大IP。为此,民革上海市委向大会提交《关于拓展上海市花白玉兰城市文化价值的建议》,呼吁以白玉兰为元素,打造系列文创品牌,开发文创旅游伴手礼。


 

留住人才就留住勃勃生机

 

至于文创产业的另一个要素“人的创造力”,前提就是有一批“有创造力的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委员说,随着上海全力打造“文化品牌”,对相关人才从量到质都有巨大的需求,“建议以拥有学术厚度与资源网络的高校为主导,突破传统专业限制,形成有机的、开放式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

 

也有代表委员提出,由于文创教育的特殊性,应该以“能否胜任高水平实践教学”为原则,关注其在业内履历与实践能力,扶持一批“工匠类”师资。比如,戏曲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市人大代表、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王珮瑜就呼吁,戏剧学院或相关艺术类高校增设“戏曲教育”专业,培养一批有功底的人才。

 

有千里马,也需要有伯乐,这就是要有高效的人才发现机制,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王慧敏提出,可以借助大数据及大调研等方式,打通政府、企业、高校三者联系,掌握上海的人才结构以及人才数据,及时发现一批好苗子。

 

海纳百川的上海,不仅有本土才俊,亦有不少国际大咖。金江波委员建议,能否找出一种柔性的人才引进留住机制,比如特聘或建立大师工作室,让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创大家扎根上海。

 

培养人才、发现人才,还需要留住人才。“我们也想引进优秀美术人才,但对方一问工资多少、户口能不能解决,就不来了”,市人大代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艺术总监速达很遗憾,由于留不住人才,美影厂一些业务不得不进行外包。“如今,上海文创50条给我们很大信心,希望相关细则能尽快出台”,她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搭建更好的渠道和平台,让更多文创人才在这里生活得好、创作出更多精品。

 

“人才是可以跨城市流动的,留住人才就是留住上海文创的勃勃生机”,不少代表委员强调。

 

实现两次“惊险的一跃”

 

除了两大核心要素,王慧敏认为,从产业链角度而言,还要关注两次“惊险的一跃”:一是把无形的想法变成有形的产品;二是把产品变成卖出去的商品,实现市场价值。

 

第一跃的关键是加大培育全要素、低成本、方便快捷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有委员坦言,单个文创人才或文创企业的资源有限,往往不得不“孤军作战”或“小作坊经营”,一旦有了服务平台,就等于有了为他们服务的“店小二”。在这个平台上,文创人才可以找到所需资源,包括科技、金融、信息等领域的支持,同时,来自不同领域的设计师可以充分碰撞,迸发出更多的火花,可以形成一个高效率的孵化器。

 

第二跃的关键是文创产品如何更好地与实体经济对接,进而形成产业化,这也就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推动创意设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目前,物美质优的长三角制造日用品输往世界各地,潘瑾建议,能否借助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台一系列政策,让创意产品更好对接地区制造业,进而实现量产。这个过程,也是在提升相关制造业的能级与品质。

 

当然,造出的产品还要能卖得出去。一个普通杯子10块钱,加了文创元素就要50块钱,消费者会埋单吗?“这就需要加强市民的文化素养培养,学校美学教育这块也应该加强”,王慧敏建议,有关部门与社会组织应多提供一些贴近百姓生活、能够亲身参与的文化活动。毕竟,文创的养分来源于生活环境,如果市民能接触更多有文化、有美感的东西,既是在陶冶情操,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在促进上海文创产业发展。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王海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