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人工智能人才集散具有明显“头部效应”,上海每十万人在校生数量与全球城市还相去甚远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2018-01-27 17:55
摘要:人工智能人才的主要流入美国的旧金山、纽约、波士顿,英国的伦敦—牛津—剑桥区域,以及德国的柏林地区等。在中国,AI人才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等。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现有人工智能人才的聚集和流动,具有明显的‘头部’效应。少数发达国家、全球城市对人才有很大吸引力,成为人工智能人才主要的生活和工作区域。”27日,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郭为禄教授与各地人才学专家讨论着高校人才发展问题。在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背景下,如何应对人工智能(AI)时代新型人才集散的头部效应,以及由此带来AI相关领域“强者更强”的马太效应?

 


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出现全球性紧缺


 

据某招聘平台统计,从职位供求关系来看,全球范围内,通过这一平台发布的人工智能职位数,2014年时才接近5万个,到2016年时已超过44万个。同时,从人才薪酬看,全球人才争夺处于“白热化”状态,人工智能人才的薪酬大幅度高于一般互联网人才。非常真实的案例就发生在沪上名校,比如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能获得年薪百万的企业录用函。

 

此前,一份2018届互联网校招高薪清单也显示,众多知名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岗位年薪“起步价”,通常都在30万元水平。眼下至少20家互联网企业进入这一招聘门槛,尤其是算法工程师、研发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与深度学习、机器学习有关的AI岗位,火热程度有增无减。比如,谷歌中国的AI岗位年薪高达56万元、微软年薪51万、腾讯45万至50万。

 

“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正出现全球性紧缺。”郭为禄认为,人工智能人才的稀缺是全球产业变革的结果,人工智能人才问题的本质在于,新产业变革带来的劳动能力需求转换,导致人才结构性短缺。至于只集中在少数头部城市的“头部效应”,有关测算表明,人工智能人才的主要流入国是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而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如美国的旧金山、纽约、波士顿,英国的伦敦—牛津—剑桥区域,以及德国的柏林地区等。在中国,AI人才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等。

 

显然,全球人工智能领军人才数量与质量,当前阶段均无法满足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巨大需求,中国也是如此。作为人才学泰斗人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委会名誉理事长叶忠海指出,今年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李克强总理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要促进国内外技术、资本、知识等创新要素有效对接,特别提到要凝聚各方面的创新力量,打造“世界创新高地”。叶忠海表示,未来30年,创新的载体在于人才;“世界创新高地”的造就,必然要求人才国际化战略加以支撑。

 

在我国人才强国战略下,郭为禄表示,不能仅把战略重点放在对全球存量人才的争夺上,还要着手设计新的人才培育和人才发展计划。为此,在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委会、华东师大人才发展研究中心等组织下,国内23所高校结成高校人才发展联盟,聚焦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高等教育在人才高地确立中有何作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在高校尤其是名校校园,对于人工智能新生人才的争夺堪称白热化,不仅有百万年薪抢走应届生,甚至有投资商盯在校门外“候着”,瞄准可能创业的AI行当潜力股。然而,如此现象,也折射高校相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任务之重。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王通讯表示,大智移云(大数据、智能化、移动终端、云计算)时代,开启了人才培育个性化时代,“可以说,流水线、标准化的工业社会时代教育,正将也必须转型为互联网、个性化的信息社会时代教育。”他说,个性化人才培育,不是蒸包子,一笼接一笼,每笼都一样。

 

与水相反,人往高处走,人才总向高处集聚。论高等教育基底,以上海为例,沪上现有64所高校,本、专科在校生51万人;包括科研院所在内,研究生培养机构达48家,在校生14.5万人。这些数据,与30多年前高等教育在校生的10万人规模相比,已经翻了好几番,发展速度也很快了。但郭为禄也看到,论“生师比”,全城高教师资与学生体量相比还有不足,比如沪上普通高校教职工总数7.34万,其中市属高校只有4.14万。

 

联盟高校专家表示,无论是包括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在内的“五个中心”,还是卓越的全球城市,这样的高等教育人才资源,与上海城市定位、发展目标相比,其发展之路还任重道远。举例而言,上海每十万人在校生人数,与北京比还有较大差距,跟纽约、东京、伦敦比也有很大差距。在社会层面的人才基数上,上海25岁到64岁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的比例,与美国、日本、英国比都有很大的差距。

 

在AI这样的人才高地确立时,高教应当有何作为,如何育才聚才?叶忠海认为,高等院校的历史使命和现时任务是培养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应当建立和完善国内培养与国外交流相衔接的育人机制,“这是以前没有提过的新体制”。同时,必须加速提升师资队伍专业化和国际化,探索多种方式有计划引进专业对口的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并建起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机制,积极推进中外大学间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等项目。“有条件高校可开展海外办学,在办学实践中提高师生国际化水平,培养我们的国际化人才。”叶忠海说。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