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上海·卓越之道】人才在哪里,“硅谷”就在哪里
分享至:
 (4)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骏 吴頔 2018-01-27 07:46
摘要:“世界级”、“第一资源”、“决定性意义”等表述,让代表委员深刻意识到,上海对人才的渴求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某种意义上讲,人才在哪里,“硅谷”就在哪里。

卓越全球城市,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出“创新之城”愿景时,提及需要“世界级创新人才纷至沓来”;在提出今年八项主要任务后,特别阐释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上海当好新时代排头兵、先行者的关键支撑,在全球城市竞合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世界级”、“第一资源”、“决定性意义”等表述,让代表委员深刻意识到,上海对人才的渴求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某种意义上讲,人才在哪里,“硅谷”就在哪里。

 

“哪里生态好,人才就往哪里去。”会场上,代表委员热议如何集聚世界级人才,如何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将上海打造成国际一流人才的汇聚之地、培养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团队引进,待遇如何匹配

 

《政府工作报告》在陈述不足时讲到,“创新创业的动力和能力还不够强”,代表委员认为,缺乏战略性领军人才,是一大原因。而战略性领军人才缺乏,则无法满足上海战略转型发展需要,无法打造新的学科和产业高地。

 

报告显示,上海实施人才政策“20条”“30条”后,人才引进力度加大。过去5年,非沪籍应届高校毕业生直接落户9.7万人,引进归国留学人员5.6万人,分别是上个五年的1.2倍和2.7倍。在沪就业创业的外国人达到21.5万人,位居全国第一。

 

在会场,代表委员也引述不同的“排名”,显示人才竞争之激烈:2016年全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前20名的城市中,上海排名第五;职场社交平台领英发布的“中国职场全球化榜单”显示,“海归人才流入流出比”,上海已被杭州、南京所赶超。一家跨国机构推出的“全球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数”中,上海在46个城市中位列第37位,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相比仍有差距。

 

上海要继续保持核心竞争力,在人才高地基础上打造人才高峰,就必须突破“卡脖子”的诸多瓶颈。

 

“一两位顶尖人才就能带动起一个学科发展。上海的人才政策对高校引进人才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介绍,学校以前没有开设大气学科,去年引进了2名院士后,学科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前不久,复旦还从海外引进了2名诺贝尔奖得主。不过她也指出,引进一位国际顶尖人才,往往需要同时引进一整支科研、技术团队,“但并非团队所有人员都符合人才引进的标准,他们的待遇如何匹配?相应的配套政策还需要完善。”

 

“现在对人才的争夺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吴瑞君也提及上海对高峰人才团队中的年轻人才扶持力度不足。她说,上海双创人才、国家科研团队、成果转化项目、网络经济出现了向苏杭地区转移的趋势。高端人才团队集中外移,年轻人才大批流失,使得上海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不少代表指出,如果不能改善体制、优化机制、营造氛围,上海人才的固有优势或许将会弱化。

 

放权松绑,能否更进一步

 

放权、松绑,是代表委员讨论“人才政策”的热词。

 

“上海的优势是各部门政策性强,缺点是政策性过强,过度强化‘规范’,在薪酬、绩效、职称、户籍等领域设置太多‘玻璃门’,虽杜绝了风险,却也导致了僵化。”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同玉以“人才评价”为例,认为应该培育国际人才评估、认定的第三方组织和机构,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参照第三方机构提供的国际人才评估结果,确定人才的接纳、聘任或晋升。而在项目申请资格和学术待遇方面,则应实施普惠性政策,以能力而非资历为本,让本土和海外学者有平等竞争的机会。

 

税收也是影响人才集聚的因素。市人大代表、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会主席卢羿认为,税收尤其是个调税的比例较高,是目前影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创新创业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要针对高层次人才在薪酬激励、个税体制、创业创新扶持等方面采取“人才特区”的制度和政策。

 

在科研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制度方面,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经管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高向东说,科技成果完成人的收益权缺乏制度保障,股权激励、技术入股等的操作规范不明确、不成熟、不配套、难落实,科技成果完成人收益比例过低,缺乏财富激励效应,难以调动发明人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要探索人力资本产权激励。”高向东说,上海应该制定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照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办法,进一步界定和明晰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相关权属,完善相关技术成果的评议、定价、收益分配机制。对高科技企业经营者实行“管理资本”参与分配,对科技技术劳动者实行技术、智力、成果等“知识资本”参与分配。

 

高向东还建议,全力争取国际先进层面的国家重大项目、先进学科的基础科研项目、领先技术产业在上海落户,全面推进自行主导的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与工程项目实施,如大飞机、新能源产业、海洋 装备与轨道交通装备等,以项目带动人才。

 

完善生态系统,建“创新熟地”

 

代表委员认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地区发展最具竞争优势的软实力。要营造爱才惜才、宜业宜居的人才发展环境,使各类人才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用有所成。

 

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封东来,曾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从2002年起担任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他的课题组于2016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他看来,一批批年轻的科研人才,是学科不断发展的核心动力。“虽然年轻人才获得了不少经费与平台支持,但在生活方面,压力仍然不小,尤其是在住房方面。北京、杭州等地的高校都出台了一些的人才住房保障政策,上海因为条件限制无法匹配,但也可以尝试提供一些租赁公寓。”

 

代表委员建议,采取租购并举方式为人才“解困”,让青年人才过渡期有房可租,住有所居。焦扬代表也建议,要综合考虑高端人才、核心团队成员以及科研辅助、服务人员等不同层次人才的安居保障问题,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大对相关单位居住用地的供给力度,并允许单位自建配租和配售型住房,或定向提供人才公寓。

 

代表委员还建议,打造各类研发、创投服务平台,推进开放式协同创新,为创新人才提供便利的“创新熟地”。

 

市人大代表、蓝海人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彦博说,“要构建人才集聚的大环境,更要营造积极开放的‘软环境’。”她认为,创新人才渴望的,不仅是待遇保障,还有社会认可。“要让人才感受到重视,才能让上海成为他们事业发展之地和价值实现之地。”她建议,要创建国际化人才论坛,表彰海内外人才标杆和人才从业机构。

 

“在推进政策落地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体现上海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让人才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卢羿代表说,留学生归国落户受理流程能否更快一些?能否对已加入外籍的归国留学人员申请永久居留建立更加便利的条件?好的政策加上优良的服务品质,一定会成为上海市一张引才聚才的新名片。”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