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财经连线 > 文章详情
上海创业生态无需复制其他城市,但要培育没有“短板”的创业生态“雨林”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煜 2018-01-26 21:49
摘要:“通过对超过800家沪上创业企业的持续调研,课题组发现上海城市区域创业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地处于较高水平。”《上海城市区域创业生态指数报告》指出。

“上海再不努力,在创业方面就要变成环杭州城市了。”近日,类似言论时不时登上各大平台的传播榜,轻松获得“10万+”的点击量,更有越来越多的读者也对此深信不疑。上海在创业,特别是初创企业(startup)的聚集度的“赛跑”上,真的已经被北京、深圳,甚至杭州远远地甩在跑道后面了吗?

 

“通过对超过800家沪上创业企业的持续调研,课题组发现上海城市区域创业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地处于较高水平。”《上海城市区域创业生态指数报告》课题组负责人、上海交大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桑大伟认为,在上海的创业生态环境中,创业企业的多样性和融资环境并不是短板。

 

这一点,从部分咨询机构通过大数据抓取、筛选的报告中也可窥得一二。企业数据和金融工作系统服务商“企名片”指出,2017年,上海是VC等风投机构最为青睐的城市之一,获得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仅次于北京,高于深圳和杭州,行业类型较为均匀的分布于企业服务、金融和生产制造领域。

 


不用妄自菲薄,

上海拥有较高水平的创业生态环境


 

“虽然上海的创业生态环境持续处于较高水平,但从近十年来缺失像BAT、大疆等各领域的明星级创业企业来说,生态环境依然有待于改善。”桑大伟指出。

 

如果给上海的创业生态环境和初创企业以及它们的创业者们细致地绘制一个“画像”,会是怎样?

 

在课题组2017年的报告中,构成上海城市区域创业生态指数的“创业制度与环境、创业文化与氛围、创业质量与成长和创业生态与潜力”四大细分指标显示,上海对初创企业的服务流程标准化程度高,并且社会对创业的认知与接受程度也较高,但处于成长期的初创企业在发展中遭遇瓶颈的比例也较高,缺乏潜力。

 

“缺乏‘参天大树’的创业生态‘雨林’是不完整的。”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用“雨林”来形容上海的创业生态。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既要有多样性,也要有代表性,既需要大量的“灌木”,也需要“参天大树”,而能否助力创业企业从“青青小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是判断一个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

 

报告认为,上海当前的“双创”生态建设过于强调从0到1的初创阶段,而忽视了从1到N的潜力孕育阶段,从而导致创业企业的“出生率”大幅度提高,而“明星”创业企业的“存活率”偏低。

 

“就创业人才的年龄和文化水平来说,上海的结构很合理。”桑大伟指出,样本中79%的创业者拥有本科或硕士学历,平均年龄为34.2岁,已拥有5至8年的工作经验,且超六成的启动资金来自个人积蓄,“这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创业结构”。

 


继续寻找短板,

上海创业生态“雨林”该如何培育?


 

课题组指出,根据研究,创业18个月是初创企业的成长拐点。“18个月后,若企业不能拿到合理的融资成为成长性企业,就容易成为瓶颈期企业或经营不善的倒闭企业。”桑大伟解释。

 

研究显示,上海的初创企业一般需要半年的准备期进行人才招募等活动,12个月后进入“生存关键期”,需要闯过“盈利生死线”,确保企业平稳度过出生期。实现盈利后,平均在18个月时进入“规模扩张分水岭”,第二年也成为企业能否迅速壮大、杀出重围、成为未来规模性企业的关键阶段。

 

 

“雨林”中的灌木生长蓬勃,但缺少“参天大树”,上海怎样做才能助力初创企业跨越18个月的“鸿沟”,加速成长为行业龙头等“独角兽”层级的企业?

 

“这就要说一说上海创业生态的‘短板’。”桑大伟指出,调研显示,创业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初创企业成长的最大痛点。“创业需要的是团队,一个团队中既需要顶尖的研发人才,也需要符合企业需求的销售、研发、运营管理等人才。但目前上海的人才和户口政策仅对顶尖研发人才有利,而忽视了与创业相关配套人才的需求,因此导致创业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

 

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会创业创投联合会会长、风和资本创始人吴炯指出,作为风投机构,最为看重的就是整个创业团队的能力。“很多好项目在创业初期也是不能看清其发展趋势和盈利能力。例如,马化腾一开始做ICQ,马云做B2B,一开始的盈利模式都是模糊的。为什么BAT能有这么大的发展,初期也看不出来,只是他们的创业团队在不断地求变,不断有新的创新。”

 

此外,虽然上海有超过500家初创企业孵化园区,其数量更是在2015年至2016年间翻了一番,但是数量众多的孵化器、众创空间或园区不能与初创企业之间形成精准对接已成为课题组调研发现的重要问题之一。例如,园区和孵化器“一站式”服务成标配,但流程周期差异大;合作机构多而不精,各类关系疏离,成效偏低;园区与所在城市区域关系疏离,未能嵌入大环境和区域经济背景。

 

“我们发现,部分园区已成为城区中的‘孤岛’,与区域内的产业规划不能对接,且与合作机构的关系梳理,所谓创业导师的人员管理也及其松散,杂而不专。”桑大伟说。同时,创业者与园区的交流不畅,关系疏离。“其实初创企业更喜欢行业或产业特征鲜明的园区,但上海目前51%的园区没有明显行业特征,入驻企业冗杂,缺乏共同语言,因而初创企业之间也难以实现深入合作。”

 

因此课题组指出,上海创业生态无需复制任何较为成功的城市,但要培育自己没有“短板”的创业生态“雨林”。

栏目主编:徐蒙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