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1964上海大雪,我踏雪赴考……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广智 2018-01-26 07:11
摘要:大雪纷飞,记忆飞旋。今天,我们推送张广智教授1964年在复旦踏雪赶考的亲历记。看到文章末尾,当年的“小张”与同学激情互诵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末句:“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时,不免感慨良多……这次“统考”,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正规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最后在全国大概招了一千多人,复旦大学招了不到70人。

冬天来了,一年一度的全国研究生考试季和上海市高校自主春考等也都相继来临。在我,说不清经历了多少回考试,重大的有几次入学考,如1953年小升初上海统考,1959年从中学进大学的全国统考,虽于我都是命运的抉择,但已然淡忘了。然1964年冬天的那次考研,却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考试前夜,朔风呼号,大雪纷飞。睡在床上,朦胧中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在遥远的年代,“天之骄子”坦塔罗斯(古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之子)因骄傲自大、侮辱众神,被打入地狱,受着痛苦的折磨。他被困在一池深水中,又饥又渴,然而当他低头喝水,水即流走;当他伸手要摘身后树上的果子,即起大风,树枝迅即被吹向空中。蓦然间,巨澜汹涌,猛烈地向我冲来……醒了。我直冒冷汗。第二天跟室友诉说这梦中情景,有同学说好兆头啊,考取研究生不成问题,将来还会有大成就。这分明是恭维话。不过我知道,梦境与现实往往相悖,也便在心里存望,但愿如同学所言。  

 

本文作者张广智教授1962年学生时代照片  

 

翌日,大年初五,雪停风缓,天亦放晴。在熹微的晨光中,一眼望去,偌大的复旦园,白茫茫一片,竟是一派北国风光。在这凛冽的寒冬早晨,步履急促的一群年轻人踏着三四寸厚的白雪,向考场前行,身后留下了一串又一串足印……

 

考场设在登辉堂(即现在的相辉堂),也是上海市唯一一个考点。原定上午8时开考,复旦考生们早就到了,但由于大雪道路不畅,外校考生还有很多在路上。我们站在登辉堂前的大草坪上等候,原地小跑暖身,半是焦虑,半是彷徨,心底却埋藏着期盼与希望。此时,广播喇叭告知,经请示教育部同意,开考延迟半小时。时间一到,大家步入堂内各就各位。当时,登辉堂用的是木质长凳,每条凳子有4个座位,后面有翻板,撑起来是个小台子。每位考生占两个座位,答题时觉得宽畅。长凳阵列的东西向,有四条过道通向舞台。考前,广播里播放着考试规则。总监考是苏步青先生,他在舞台上走来走去,甚是威严。过道里配备多位监考老师,考场气氛紧张凝重。    

 

苏步青先生

 

登辉堂虽是学校政治文化活动中心,设备却简陋,没有装置暖气,考场温度比室外高不了多少。开考后,虽生起几盆炭火,散落四周,还是无济于事。好在考生们人多势众,“抱团取暖”,再说答题都来不及,也就不大顾得上感受寒意。我的位置在登辉堂西头,接近西门出口处,从这里远望全场,黑压压一片,真是壮观。那一刹那,我走神,想象着此时在全国各地,相似情景会不会也出现于未名湖畔的大厅里或清华园的礼堂中……    

 

那次考研有三门统考课———政治、外语和语文,加上两门专业课。开考第一门为外语,有英、俄两种供选。外语考试历来都被考生视为能否被录取的一道坎,那次还真有考生自知考砸,以后几门课就不来考了,位子遂空着。我英语基础还行,备考时花的时间又多,所以答题还算顺利。这里补写一个插曲———说来好笑,外语考试时间为三小时,中途我举手要求去方便,征得监考老师同意,从北门拾阶而下,急匆匆地去上厕所,那位监考老师则一直紧跟着我,不过总是笑嘻嘻的,在考规之严格中又不乏人性化。

 

政治课考试,三题选两题作答,我一看试题就乐了。考文科的考生们也许都会觉得高兴,因为考前,我们猜测周扬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战斗任务》会被考到。1963年10月26日,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会第四次扩大会议上作了报告,报告随即在全国各大报纸上刊登,是年底,人民出版社还出版单行本发行全国。考前,我熟读过这个大报告,有的部分还能背出来,因而答此题可谓得心应手。记得报告中,周扬在论及要防止和反对思想僵化时引用过马克思的一段名言:“人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放出同样的芳香,怎么可以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一种色彩呢?”我特别喜欢马克思的这段话,因为他的比喻令人难忘,其寓意之深刻让我佩服,所以当然背得出来,答题中也全文照录了。(顺便说一下,为写这篇小文,我又从书架上找到这本小册子,在书的拆角处一眼便看到当年划红线的马克思名句,往事犹如昨日,为此兴奋不已。)

 

复旦登辉堂

 

政治考另一题,我选择“为什么说‘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备考时我认真学过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见到题目也暗自高兴,想来不会失误。

    

第一天考下来,觉得很疲惫,但精神还是很振奋。是晚我早早入睡。第二天,大雪过后,天空湛蓝,阳光充沛,空气清新,“南京路”(复旦师生称今日的光华大道为“南京路”)上的积雪已被铲光扫除,道路畅达,我又向登辉堂走去。一路上,考生们或三五结伴谈笑风生,或踽踽独行思维入神。

 

临到语文课考试,打开卷子一看,是命题作文,两题择一。一题是《科学工作者必须重视语文修养》,另一题是《展望我国的科学:可结合报考专业来写》。从现在的教育理念来看,当时的主考和命题者是颇有眼光的,考题启示各科考生都要重视语文修养,需要在文章上一试高下。这两个题目之所以出得好,还在于其话题可以涵盖文理工医农各科考生,各专业都有话好说。我略一思忖,觉得题二的发挥空间大,于是结合当时报考专业,尽情抒发个人有志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瞻望这门科学的未来前景。因为有真情,下笔如有神,语文课考试没难倒我。写些什么全忘了,但记得写好后还留下不少时间,我又复读,修饰润色,等候铃响交卷。行文至此,感慨万分,与我一起参加考试的黄霖君(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在一篇回忆他导师朱东润先生的文章中说过这番话:现在考研究生早就不考什么语文了,当下的大学生,不要说理工科的学生不讲语文修养,就是我们中文系学生的语文修养如何,也要打上问号的。在堂堂复旦举行中国语文比赛时,竟出现了中国学生输给外国学生的怪事,学生对中国语文修养的漠视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真令人匪夷所思,惊诧不已!黄霖兄之言,切中肯綮也。

 

1964年成为复旦研究生的作者

 

接下来的两门专业考试,题目出得都很大路,比较容易过关。耿淡如师出的外国史学史考题,记得好像有关于近代西方史学流派方面的,回答时,我以兰克学派为例,写得蛮多。怪不得后来耿老对我说,你对兰克学派的答题很好,想来在阅卷至这一部分时,给老先生留下了一点印象,让他记住了。    

 

最后一门考试结束,步出登辉堂,忽又想起那个“天之骄子”的古希腊神话之梦。我一路走一路想,也许现实真与梦境相反,我为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作出贡献的志向可以实现……夜未阑,风乍起,毕竟是冬天啊,大家都裹紧棉衣,系上围巾。此时,我对一旁的同学随口说出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末句:“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中译:“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他回应得比我更响亮:“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是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望前程璀璨,路会越来越宽广,在我们面前呈现的将是春暖花开,一定是春暖花开。    

 

1968年毕业离校的研究生七人合影,右三为张广智

 

尾声:是年夏日,我接到通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录取我为外国史学史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导师为耿淡如先生,这证实了我当年的梦境与现实的确是相悖的。这次“统考”,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正规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最后在全国大概招了一千多人,复旦大学招了不到70人,中文系招了15名,历史系招了7名,都算是录取人数比较多的系科了。联想到当今的“考研热”,我国研究生人数已飙升至世界前列,抚今思昔,真让人有隔世之感了。

 

本文组稿、编辑:伍斌

题图说明:2004年12月30日,上海市复旦大学校园

栏目主编:伍斌 文字编辑:伍斌 题图来源:东方IC 资料图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