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石库门里弄人均居住面积多大?知道了答案便会理解上海人的“又爱又怨”
分享至:
 (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申知沪志 2018-01-25 10:54
摘要:上海石库门里弄的现状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为已经被划入历史风貌保护区的里弄及历史优秀建筑,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缮和保护;第二种也是大多数石库门里弄的现状,既不属于风貌保护区又不是历史优秀建筑,没有得到有效的维护和修缮,现状是堪忧的。


近日,两处石库门建筑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位于济南路185弄景安里的“逸廬”,在2015年动迁中惊世而出,而今其建筑被整体车载平移百余米,不但建筑本身被“原汁原味”留存,未来的保护方案也在进一步商讨之中。


而与此同时,距离“逸廬”不远的淮海中路上,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尚贤坊,原本四排的石库门里弄建筑有两排“消失”了,后经有关部门解释为“第三、四排建筑因贴临新建筑且地下须结合地铁建设,故采取构件整体拆卸复建的方式进行恢复。

2018年1月17日,整体车载平移中的济南路185弄“逸廬”(娄承浩 摄)

位于淮海中路358弄(淡水路马当路之间)的尚贤坊也是一处新式石库门建筑群落,由于陈云、郁达夫等名人曾在此居住,所以备受关注。两幅图摄于20世纪90年代,各种细节较为清晰


在上海,有着许多这样饱经沧桑的老宅,其背后有着怎样的过往?石库门建筑的去留为何总是牵动这座城市的心?


石库门某某“里”源自英语“lane”


上海石库门里弄住宅的起源要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它是在江南传统住宅建筑的基础上,受到西方城市联排式住宅布局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这种建筑形式的出现与当时社会的发展以及市民阶层的生活居住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上海正式开埠之后租界形成,但当时华洋之间泾渭分明,不得混居。直到1853年的小刀会起义,再加上太平天国部队在江浙一带的军事行动,老城厢内外及江浙地主、乡绅、富商、官僚纷纷携眷涌入上海租界,使租界内住房十分紧张,外商看准商机建造大批简易木板结构房屋租给华人居住牟利。
 


这种出租木板房屋一般采用联排式总体布局,并以某某“里”为其名称(源自英语“lane”),这就是后来上海弄堂的起源。咸丰十年(1860年)在公共租界已有以“里”为名的房屋8740栋。同治八年,也就是1869年后,这种简易木板房屋因易燃不安全而被租界当局拆除。租界内开始出现用中国传统的“立帖式”木结构加砖墙承重的方式并结合西方联排住宅形式而建造的新式住宅——石库门住宅。


为何称为石库门?那就是它的重要外部特征——门。正面大门一般是花岗岩或宁波红石(红色砂岩)作门框(故又称石箍门),两扇黑漆厚大门,一副铜或铁门环,门宽约一米半左右,高约三米不到,门头用石发券,上砌三角形、长方形或半圆形凹凸花纹,花纹及门头题字的款式包罗万象,五花八门,这也是石库门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早期的石库门,一般比较简单,仅为一简单的石料门框,内配黑漆厚木门扇。稍晚一些开始注重石库门本身的装饰。一般在石料门框上方有三角形或圆弧形或长方形雕饰,用砖砌成或用水泥做成,其构图与图案均开始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有一些门头装饰已完全变成了西式门楣或窗楣之上的“山花”,形成了石库门弄堂中的最有特色的景观。

凤阳路448弄逸民里(已拆除)。装饰精美,中西合璧的门框和山花(席闻雷@席子 摄)

早期石库门弄堂的建筑单体还基本保持了传统民居的特色,那么它的总体布局方式则更多地受到西方联排式住宅的影响。上海市内最早的老式石库门住宅有:清咸丰二年(1852年)建造在宝善街(今广东路)286~300弄的公顺里,同治十一年(1872年)建造在宁波路120弄的兴仁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造在厦门路137弄、今浙江中路559~609弄的洪德里,宣统二年(1910年)建造于今中山南路482弄的棉阳里、469弄的吉祥里、豆市街119弄的敦仁里,1914年建造的汉口路217弄、河南中路217弄的兆福里等,现今大多已经湮灭。

清末年间拍摄福和里。建于1905年,是一处典型的砖木二层的老式石库门里弄。现位于黄浦区福建中路509弄,可能是因为翻建的原因,已较难辨认

 

后期的老式石库门大约兴建于宣统二年至1919年,在总体布置、单体设计、建筑装饰等方面较早期石库门住宅有所改进,空间更宽敞,住宅的通风、采光条件稍有改善,立面外观也更丰富。
 


新式石库门顺应市民生活需求



新式石库门住宅兴建于1919~1930年,亦称为改良式石库门住宅。三开间、五开间的平面比较少见了,较多见的是双开间甚至单开间的平面,传统两层高的石库门住宅开始变成3层。在后部出现了后厢房和亭子间。

一幅绘制于20世纪20年代的石库门工程图纸


产生这种变化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城市土地价格的上涨带来房价的大幅度提高,大面积住宅售价的社会承受力大大下降。房地产开发商不得不考虑减少住宅单元的面积,要求住宅空间更为紧凑,并向高发展。二是当时上海居民中小家庭结构日趋普及,对小型居住单元的需求相应增加。三是市民阶层的经济收入发生分化,出现不同经济层次的住房需求。

位于福州路726、750弄的会乐里在老上海非常知名,现已拆除。原址建来福士广场

 

新式石库门弄堂住宅的装饰风格比早期也有较大变化。马头墙或观音兜式的山墙已不再使用,屋面多用机制瓦代替小青瓦,外墙面也多用有石灰勾缝的清水青砖、红砖或青红砖混用,早期的石灰白粉墙没有了。建筑细部装修开始大量模仿西方建筑的处理手法。石库门门头和窗楣大多采用西式山花装饰。立面常出现出挑的阳台。建筑风格越来越趋向于西化。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又有受石库门里弄住宅影响而发展出来的广式里弄住宅。广式里弄住宅房屋较低矮,外观式样与广东城市住宅相近,早期入驻居民也大多为广东籍人。杨浦区八埭头最早的八埭(意为八排)就是广式里弄。


至20世纪20年代之后,上海的工商业加速发展,地价暴涨。来上海投资的外国人和国内富裕阶层对旧式里弄住宅已不满足,希望能有朝向、间距、通风、隔音好的住房,并且要求生活方便,有煤气、卫生等设备。新式里弄住宅应运而生。新式里弄是花园里弄的一种中间过渡形式,也称为“连接式小花园洋房”,继承了石库门的某些传统做法,也渗透西方建筑设计的手法。


上海的石库门弄堂住宅建筑群,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演变,从分散自建传统院落式里弄住宅,过渡到联列集中的高级里弄住宅,逐步升级,不断扩大。在日军侵占上海时期,上海里弄住宅遭到严重破坏,1932年“一二八”时,仅闸北区的东北部被日军炸毁的里弄街坊就有103条,1937年“八一三”时,上海又遭日军炮火轰炸48次,飞机轰炸98次,毁坏里弄街坊293条,毁坏住宅数万幢。

“八一三”淞沪抗战中日寇蹂躏下的石库门弄堂。看门头为“吉祥里”,这个名称在上海有多处,看建筑构造推测在杨浦或者闸北境内

1946年航拍的苏州河浙江路桥周边。密布大片的石库门里弄,城市的纹理格外清晰


到1949年时,上海在市区范围内,仍有9214条里弄,里弄住宅达20万幢,建筑面积1937.2万平方米,占全市住宅总面积57.4%,其中旧式里弄住宅(包括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和广式里弄住宅)1242.5万平方米,新式里弄住宅469万平方米。

 


政府重视改造、改善使用功能



1949年之后至20世纪60年代早期,市政府重视对旧式里弄住宅进行改造,主要是根据“合理利用”的原则,通过开门开窗、分隔户室、升高屋面、增添厨房、晒台,改善使用功能。对基础和结构较好的新式里弄住宅、公寓进行加层,增加居住面积。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是1957年,邑庙区房地产公司首先在方浜西路64弄恒安坊对石库门房进行改建,主屋上面加一层,增加厨房,安装卫生设备,拆除石库门围墙,拓宽弄堂,改为功能齐全的新式里弄住宅。

 

接着,有的区也着手旧房改造的试点,通过加层,扩大住房使用面积;合理调整使用空间和户室组合,增加厨房、卫生设备。六七十年代,旧住宅改造基本停顿,仅对危险房屋作些零星翻建。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上海市区的住宅样式基本保持以石库门+各类新村为主的面貌。特别是在市中心区域,很多五零、六零、七零乃至八零后的市民对石库门的生活都有着丰富的回忆。


石库门里弄造就了上海城市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方式。石库门里弄俨然一个小社会,工厂、学校、商铺、佛堂、诊所、银行、电台、药铺、米店、烟纸店等都可以在石库门里找到踪迹。


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步伐提速,由于上海经济高速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导致上海面临较大的住房压力。至 1985 年上海市区的人口以达到 721 万人,城市中心区域的平均人口密度高达 4 万人/平方千米。根据 1985 年的调查显示,石库门里弄里中有 70%的家庭只能在室内或过道中生煤炉,无固定厨房;厨房及煤气的普及率为 38.7%;60%的居民与他人共用自来水或使用供水站。


由于旧城改造的资金来源紧张,政府开始尝试拓宽资金来源的方式。一方面在其他地区腾出土地建筑房屋来安置动迁的居民,以及交由建设单位用于解困;另一方面,以多方筹集的方法解决旧房改造中所需资金。这种改造方式的出发点是解决经济问题,把里弄作为一般意义的地块,解决居住困难的同时获得土地出让的利润,而使人们忽略了石库门里弄对于上海的文化意义及原住居民的情感因素。
 


石库门里弄的现状大致分两种情况


石库门里弄原有的建筑基地上建起的高层建筑,虽然提高了建筑的容积率,却破坏了旧城区原有的历史风貌。直至20世纪90年代,在“土地批租”政策的动因下,石库门里弄住宅被大量的拆除,许多高层建筑代替石库门里弄拔地而起,原来旧城区的道路被拓宽,地铁、轻轨等市政公用设施被建起来。上海中心城区的风貌在短短十年间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上海如同被重新粉刷了一层底色,原有的城市肌理渐渐淡化。


上海市政府在 1999 年提出了石库门里弄改造新要求,要把旧城区改造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做好保护性改造。里弄住宅的成套改造,也要摒弃全部拆掉的做法,注意保留建筑风貌。随后,出现了如“新天地”这类的保护性改造的尝试。


2015年3月18日,市规土局在其官网公示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扩大推荐名单”,含118处风貌保护街坊及23条风貌保护道路(街巷)。其中,黄浦、静安、虹口等中心城区申报了多处“里弄住宅风貌街坊”。 “上海石库门申遗可行性研究”课题调研也被列入了市政协文史资料委重点工作。

位于愚园路395弄的涌泉坊是这一时期新式里弄的典型代表(邱力立 摄)

 

据2009年成立的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 2013年,全市石库门里弄建筑群约1900处,相对完整里弄街坊数量在260处,居住单元约5万个,总建筑面积约400万平方米。这一数据目前可能已经有不小的变化。


上海石库门里弄的现状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为已经被划入历史风貌保护区的里弄及历史优秀建筑,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缮和保护,如步高里、霞飞坊、渔阳里、集贤村、梅兰坊等;第二种也是大多数石库门里弄的现状,既不属于风貌保护区又不是历史优秀建筑,没有得到有效的维护和修缮,现状是堪忧的。石库门里弄的人均居住面积为 5.8 平米,与将近19平方米的上海市区人均居住面积(2016年底数据)有较大差距。

栏目主编:栾吟之 文字编辑:栾吟之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