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学思践悟十九大】复旦教师陈果走红背后,大学思政课正在悄然“变脸”
分享至:
 (10)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近仁 2018-01-11 20:32
摘要:2017年,教育部打响了“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全国各地掀起了思政课建设的热潮,思政课堂的新气象正在大学校园里悄然发生。

最近,一段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陈果在课堂上“谈优雅”的视频走红朋友圈。无独有偶,1月9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专题节目,也把镜头聚焦到高校思政课堂,并深度报道了上海在思政课改革方面的创新做法。

 

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2017年很不平凡。教育部在这一年打响了“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全国各地掀起了思政课建设的热潮,思政课堂的新气象正在大学校园里悄然发生。为什么思政课如此被重视?为什么上好思政课那么重要? 

 

从本质性来看,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应然具备价值观、方法论教育功能。有人说,思政课是关照内心、启迪思想的一门课。其重点不在于知识传授,而在于教会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认识社会、分析问题。笔者身边不少同龄人会在工作多年后对辩证法、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等理论产生浓厚兴趣,也有人会从网上搜出《矛盾论》《实践论》等名篇重温一番,以汲取其中的智慧养分。而这些恰恰都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内容。相比与父辈、兄辈来说,今天的学生对于这些方法论的熟悉和掌握已经逊色不少。这些方法论的教育往往能让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年学生克服焦虑情绪,守住内心安宁,保持应有的自信。

 

从政治性来看,思政课对青年学生政治常识的普及、公民意识的培养、政治参与的训练起着重要作用。思政课顾名思义是一门政治课。实践表明,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是建立在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上的。中国的政治制度模式不同于西方,有其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了解自己国家政治制度的原则、形态、发展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尤其是现在越来越多大学生有了出国交流机会,试想一下,当你被外国同学问起“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今天中国的制度、文化、社会是怎样的”时,你若答不上来、讲不明白,岂不会自觉惭愧? 实际上,思政课就该帮助学生补上这一课。

 

从时代性来看,思政课应该成为帮助当代青年学生致力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启航“第一课”。今天正在校园里求学的青年学生,注定将会是大有作为、不同凡响的一代人。因为他们人生成长的黄金期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期完全吻合。这代青年也必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梦之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倘若他们对党和国家未来的事业没有深刻认同、足够信心、执着信念,甚至产生思想上的动摇、行动上的迟疑,那么靠谁来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靠谁来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在大学教育体系中,思政课就应当成为领头雁,发挥好关键作用。

 

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和历史使命告诉我们,思政课只能办好,也必须要办好。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依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教学吸引力不强、教学方法陈旧、教材内容乏味、师资队伍建设不平衡等等。为破解这些问题,在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议精神的背景下,教育部就办好思政课提出“五大攻坚”,各地各校也都纷纷行动起来。上海更是率先提出“课程思政”新理念,打造“中国系列”课程,还投入专门资金支持教学改革和队伍建设。由此,我们也可畅想一下,未来高校思政课将是怎样一番景象?笔者认为,在思政课建设上将形成四个趋势。一是系统性教学成为趋势。即围绕方法论教育,形成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对思政课的系统性支撑;围绕学生对当代中国的知识需求,形成思政课新型课程体系;围绕解决学生思想实际问题,形成多元化的思政课师资系统。二是案例式教学成为趋势。思政课将告别枯燥的说教,转用党的经典理论和最新理论成果对案例作深入剖析,以加强方法论教育。三是问题式教学成为趋势。思政课不再照本宣科,而是提出一系列开放性问题供师生讨论,让学生从听到讲、从看到想,加深理性认知,实现教学相长。四是实践性教学成为趋势。思政课堂从教室延伸到广阔社会空间,实践教学成为必备环节,让学生在近距离的观察思考中认识实践的、生动的、发展的中国。

 

“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这既是思政课建设的目标,也是思政课教师的初心。上好思政课,既任重道远,也令人充满信心和期待。

栏目主编:封寿炎 文字编辑:封寿炎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